對於滙豐銀行,我最感興趣的是它的名字,「滙豐」就字形、音韻、意思而言,都屬上乘。我所認識的銀行名稱中,只有「阜康」與之不相伯仲,這是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為其銀號所取的名字,寓意物阜民康。「滙豐」和「阜康」都是先仄後平,發音先上揚然後平收,甚為悅耳。
那麼,平平無奇的英文原名到了漢語世界怎的變了形音義俱佳的寶號呢?我翻查了一下,得知這間銀行一八六五年在香港成立時,為中文取名躊躇過,據說是華人買辦古應春在測算過筆畫吉凶後,建議「滙豐」兩字,取「滙款豐裕」之意。另據資料顯示,滙豐創立時吸納過少數華人股東,其中之一正好是胡雪巖。不過,如果取名背景確如上述,現在不免令人擔憂。中國推行開放改革後,滙豐重回舊地,但神女無恙,世界已殊,由於漢字簡化,「滙」字腹笥中再無長物,令人有虧空的聯想,「豐」字變作瘦骨嶙峋兼一足危立,彷彿有隨時倒下之虞。每次在內地看到滙豐的招牌,我都憂心忡忡。
雖然有如此無奈之事,我主觀上還是認為滙豐有咬文嚼字的傳統,果真如此,則近年佳作應該是宣傳口號「環球金融,地方智慧」。這兩句近乎大小通吃,但溫文得體,左右逢源。此宣傳口號在英文作Theworld'slocalbank,寓意相當。我最近到法國訪友,在機場看到滙豐密匝匝的廣告,上述口號變作Votrebanque,partoutdanslemonde,直譯成中文,是「你的銀行,遍佈世界」。如果將不同語文版本收集起來作點文章,我想很有可觀。
那麼,有沒有敗筆呢?有!滙豐刊登過一個推銷工商金融服務的廣告,幾個月前全版見於各大報章,最近再次面世。廣告劈頭第一句是「榮膺多方一致嘉許」,這是邏輯混亂,也是語病。如果只是「多方」而非「各方」,就談不上「一致」。這是中等語文水平都不會犯的錯,何以滙豐會犯呢?我希望它能更正。現在流行說「企業社會責任」,當中應該包括不要搞亂語文的責任,唏!做個好榜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