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新義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不朽的新義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數學中常有猜想一詞出現,當然比普通科學語言中所用的猜想之意義窄狹,卻精細得多。一百零三年前,也就是一九○三年,法國的大數學家龐加萊(Poincar囗)提出一個猜想,而他自己並不能證明,只有留待後人來證明或否定了。
在二十世紀末,英國數學家韋爾斯(AndrewWiles)證明了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費馬所提出的最後定理。而去年呢,又有一位俄國數學家帕瑞爾曼(Perelman)證明了龐加萊猜想。
這些猜想的證明當然並不是外行所能參與的事。但是全世界的數學家均有資格在中原逐鹿。前者涉及到日本的數學家──谷山與志村;後者也涉及到中國的數學家──丘成桐與田剛等。我們這些居於東方的人也就不免因好奇而注意其事實發展之梗概。
有關費馬最後定理的猜想之證明早有BBC的印度學者辛格所做的介紹,詳盡、淺顯、而生動。有關龐加萊猜想者,有奧沙(O'Shea)所著科普新書,剛在美國問世。我已訂購,卻尚未讀到。
可是這兩大猜想的逐鹿故事,其側影卻更令人感動。至於這裏面有什麼教訓,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錢者見錢了。
韋爾斯一九五三年生於英國,受教育於劍橋,二十歲左右即應聘美國哈佛作助理教授,轉到普林斯頓大學當教授時還不滿三十歲。他在一九九三到劍橋大學去開會,發表他對費馬猜想的證明初稿。事後,他所說感謝的話是針對普林斯頓的系主任而言:「因為過去幾年,我並未發表論文,校方不加干涉才使我有工夫做費馬問題。」這類話是語重而心長,也許話中還有淚罷。他在會議後,又做補隙修漏等工作,又須幾年。等到一九九八年在柏林數學大會領獎時他已是四十五歲的人了,超出菲爾茲獎的最大年齡是四十歲的限制,但該會給了他一特別獎。
至於帕瑞爾曼之於龐加萊猜想之證明則更亁脆。他有時去美作短期講學或討論,積些小錢就回俄國,形單影隻地做數學研究,而將研究結果在網上發表。去年在西班牙召開的世界數學大會通知他得菲爾茲獎,他是既不接受獎金,也根本未去西班牙。這位苦行僧的作風用在數學研究上,只是圖些解題時所帶來的瞬間快樂。倒很像「朝『得』道,而夕死可矣」的儒家。
英國大數學家哈代在他的《一個數學家的自白》中說:「如果『不朽』一字還有什麼意義的話,也許只能求之於數學,也就是數學觀念的不朽!」數學觀念的不朽,固然如哈代所說;而數學家精神的不朽似乎也是題中應有之義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