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在中國文化,地位特殊,小至人際往來,大至治國之道,都有關連。中國人的政治理想,不論是小康或大同,一點也不五彩繽紛,而是人人吃飽穿暖般平淡。
所謂「民以食為天」,「悠悠萬事,惟此為大」,是傳統政治哲學的精粹。孔子論政,第一句便講「足食」;孟子談仁政,要盡「仰事俯畜」之責,條件也是讓人吃飽穿暖。再說,中國歷史的朝代更迭,總是遇上大饑荒,與民食有關。
飲食與政治的關係,可上溯至商朝宰相伊尹,據《孫子兵法》的說法,此人是商湯派往夏朝的卧底。但史載伊尹本是夏朝廚師,背負鼎俎見成湯,從烹調的「調和鼎鼐」,暢論治國之道,成湯聽後立他為相。鼎和俎本是古代祭祀時裝載食物的禮器,其後引申為烹割的用具;而鼎和鼐是古代用來煮肉的器皿,「鼐」指大鼎。
「調和鼎鼐」,是指處理國家大事,如同在鼎鼐中調味,以甜、酸、苦、辣、鹹這五味調製食物,配合人體的心、肝、脾、肺、腎。如今講構建「和諧社會」,其實「和」最早是從中國烹調藝術悟出,是烹調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烹調時為達到適口,味道太淡或太濃都不好,要調時調和。
事實上,五味要經過調和,才能截長補短,相互作用;魚肉蔬菜也要適當配搭,才令人回味;而在烹調過程,水和火的運用也要得宜,不同的菜肴和不同的原料有不同的火候,也是「和」。
將飲食應用於政治,莫如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煎一條小魚,要用文火,更不要不斷翻動,必要時才翻動一下,這是今日所說「積極不干預主義」的另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