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飲食後男女 - 岑逸飛

先飲食後男女 - 岑逸飛

在一個談飲食文化的講座上,筆者引述《禮記》裏孔子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精闢話語,雖然很形而下,不像「仁義禮智信」這些德目的形而上,卻又很實事求是,一語道出所有生存的意義:飲食與男女,都是人類最基本的欲望,這些欲望若得不到滿足,人就會感到痛苦,以至焦灼。
「飲食男女」這句說話,雖然是「飲食」與「男女」並列,其實有排名先後之分,在中國文化,是先飲食後男女。在李安執導的電影《飲食男女》,「飲食」和「男女」便有了一定的主從關係,幾乎所有微妙情感,都是通過「飲食」傳達,可見李安深得中國文化的要旨。
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可說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內容,飲食在中國文化有着特殊地位。中國文化是飲食文化,西方文化剛剛相反,是男女文化,是先男女後飲食。
西方的古代思想家,在對待飲食問題上,顯然沒有像中國哲人傾注了那麼多的關注力,也決不會提升至「天」的高度談飲食,而是多從男女情欲或情愛角度看世界。事實上,在中國哲學史上,關於男女情愛問題,幾乎沒有哲學家討論過。儒家講仁愛,是環繞人倫和道德的層面立論,對男女情愛則視為私事而不予重視。
反觀西方,自柏拉圖以降,便建立了一個談情說愛的人文化思考傳統。將男女情愛當作是「美」的眷戀,並由情愛故事衍生悲劇。西方文化講男女,充滿着旺盛的生命激情,有着酒神狄奧尼索斯的狂醉和狂放,所以悲劇意識深刻徹底;中國文化講飲食,飲食能將情愛昇華,所以其悲劇意識浮泛且留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