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惡菌悄悄襲港 28長者中招

新惡菌悄悄襲港 28長者中招

【本報訊】超級惡菌橫行本港,繼「醫院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外,醫學界更在安老院發現「院舍感染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安老院平均有2.8%院友帶菌。學者擔心安老院成惡菌溫床,該種新惡菌傳播性極高,長者入醫院時會增加醫院爆發風險。研究人員估計,現時每年有約2,000人在醫院內感染不同類型超級惡菌,死亡人數可能高達100人。 記者:梁洵瑜

專注研究抗藥惡菌的港大微生物學系副教授何栢良表示,MRSA近年在全球大部份地區爆發,並由以往只在醫院內感染擴至社區爆發,衞生署今年至4月已接獲43宗社區感染個案。
超級惡菌可令醫院病人出現傷口感染甚至出血,加上部份抗生素無法治療,病人死亡風險大增;社區感染惡菌主要襲擊青年人,身上長出膿瘡,去年有一人死亡。

可存活7日至7個月

該系05年在13間位於不同區域的護理安老院及綜合性護理安老院,為949名長者抽取樣本化驗,結果有11家安老院共28名長者,驗出帶有MRSA,比率為2.8%。全部患者只帶菌而未病發,但若帶菌者有傷口或患病,就容易導致感染病發。
何栢良指,細菌基因分析發現有4個基因是全新型號,以往在港從未發現,顯示本港出現全新第三類「院舍型」抗藥惡菌。新發現惡菌基因屬第4及第5型號,傳播力極高,但殺傷力較社區感染的種類低,未具有殺白血球細胞的毒素。
何栢良擔心,「安老院嘅環境,係超級惡菌嘅溫床」,因為此菌可在環境中存活7日至7個月,安老院環境較擠迫,容易透過接觸病人、床單、物件等傳染。「尤其係員工嘅手,摸完一個,然後照顧第二個就易傳播」。建議安老院使用「酒精搓手液」消毒。安老院友不時患病入院,增加醫院爆發風險,何栢良估計近年醫院發現的超級惡菌,70%屬擁有新品種惡菌的第4及5型基因。若在醫院內感染惡菌,尤其會對有手術傷口的病人或深切治療的病人危險性較高,一旦惡菌入血,死亡率達20%。
以一間大型公立醫院每年約300宗抗藥惡菌個案推算,每年入院後在醫院感染的個案約2,000宗,其中數百宗個案會呈入血併發症,即因入血死亡人數至少60人甚至有逾100人。
衞生署防護中心正向本地護理安老院推行為期半年的手部衞生計劃,望可減低抗藥惡菌擴散機率。

瑪麗擬推快測防爆發

對於抗藥惡菌,現時只由各醫院自行監察趨勢,毋須呈報,醫院管理局一直未有統計在公立醫院感染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的個案,但由本月起該局在數家龍頭大院推行試驗計劃,統計感染數字。在醫院接受深切治療、燒傷病人及更換人工關節的病人感染風險較高,瑪麗醫院考慮為高危病房的病人作抗藥惡菌快速測試,預防在病房爆發。

三種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特性

院舍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
基因種類:具有第4及第5型號抗藥基因
傳播力:最快
殺傷力:殺傷力相對較低,但老人若有傷口或感染即病發

社區感染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
基因種類:具有第4及第5型號抗藥基因
傳播力:一般
殺傷力:具有殺白血球細胞的毒素,殺傷力最大,年輕人較易感染

醫院感染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
基因種類:具有第2及第3型號抗藥基因
傳播力:較低
殺傷力:具有多重抗藥性,對院內體弱及手術後病人造成生命威脅

資料來源:港大微生物學系副教授何栢良

港大微生物學系副教授何栢良發現,本港安老院舍院友,帶有全新品種的院舍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圖)。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