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發現97兒女易超重<br>歸納原因:社會富裕 嬰兒超額餵哺

港大發現97兒女易超重
歸納原因:社會富裕 嬰兒超額餵哺

【本報訊】香港回歸10年,社會急劇變化,連帶當年出生的「97的兒女」更容易受超重問題困擾。香港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歸納了導致兒童超重的五大高危因素,當中大部份與父母希望「生個肥肥白白BB」的錯誤觀念有關,不少母親懷孕時盡量攝取營養,嬰兒出生時變得較重;嬰兒成長時又不停餵他們進食,令生長速度較快,導致長大後出現超重的情況,較正常成長的嬰兒高一倍半,其後患高血壓及心臟病風險也較高。 記者:陳沛冰

該項「97的兒女」是亞洲首項嬰兒出生體重、生長速度與肥胖風險關係研究,港大醫學院跟進當年4至5月在港出生的8,327名嬰孩,直至他們7歲,數目佔當時出生嬰兒88%。結果發現,孩子7歲時,有13%女孩及17%男孩屬超重或肥胖,即體重指標(BMI)分別高於17.53及17.92。

比較肥胖風險關係

研究顯示,若嬰兒出生時較重(即平均3.65公斤),而出生後首三個月生長速度較快者,7歲時屬超重或肥胖的機率較正常孩子高150%。就算嬰兒出生時體重屬中等(即平均3.2公斤),但生長速度較快,7歲時超重的機率也增加73%。
當嬰兒三個月大時屬較重(即平均7.2公斤),由三個月大至1歲時生長速度較快,7歲時超重的風險增加165%;若屬較重而生長速度正常,則超重風險減至106%。若三個月大時體重屬中等(即平均6.5公斤),而生長速度也屬中等,7歲時出現超重的風險會高達78%。若體重屬中等,但生長速度較慢,則沒有超重的風險。

認為嬰兒要肥肥白白

參與研究的港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系及公共衞生學院講座教授林大慶表示,嬰兒出生時較重,除與基因遺傳、嬰兒出生時母親的體重有關外,也受「表觀遺傳」,即父母一代的生活文化及社會環境有關。
他指出,60年代祖父母一代糧食短缺,「唔會大魚大肉」,又不習慣大量進食,故預計下一代出生時不會很「重磅」;但到90年代,社會變得富裕,父母觀念改變,認為嬰兒要肥肥白白,故懷孕母親會不停進補,盡量攝取營養,令嬰兒出生時已很重。
「父母經常覺得BB肚餓,好少怕食得飽得滯」,故不停餵嬰兒進食,令他們「超額完成任務」,生長速度較快,日後超重。林大慶說:「其實BB越肥越大唔一定好,應該正正常常,唔好迫佢哋食得太飽」。
林大慶指出,嬰兒出生後應餵哺母乳,母乳已有嬰兒所需營養,不需額外進補,並應帶嬰兒到母嬰健康院檢查,體重正常便足夠。

兒童過胖五大高危因素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父母可提供過多有營養食物給子女
‧父母觀念改變,以為嬰兒越肥越長肉越好
‧母親懷孕時,為了胎兒出生時肥肥白白,攝取過多營養
‧多數母親不餵母乳,而母乳是減低嬰兒肥胖的最佳方法
‧90年代經濟快速增長,物資豐饒,父母盡量讓嬰兒吸取營養,嬰兒沒時間適應環境,令肥胖問題急增,糖尿病患者較外國為多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醫學院

體重、生長速度與肥胖風險關係

從出生到3個月體重生長速度*:較慢
7歲時肥胖風險:-1%

從出生到3個月體重生長速度*:中等
7歲時肥胖風險:49%

從出生到3個月體重生長速度*:較快
7歲時肥胖風險:150%

從3至12個月體重生長速度**:較慢
7歲時肥胖風險:67%

從3至12個月體重生長速度**:中等
7歲時肥胖風險:106%

從3至12個月體重生長速度**:較快
7歲時肥胖風險:165%

註:*以平均體重為3.65公斤計算;
**以平均體重為7.2公斤計算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