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BBC)主持人及資深記者丁布比(JonathanDimbleby)跟香港的關係,由末代港督彭定康開始。香港回歸前,丁布比花5年時間拍攝新聞紀錄片《TheLastGovernor》。鏡頭裏,他與前港督府主人肥彭對話、在裏面走來走去解說政治形勢;又親身到九龍界限街大講以南以北的歷史;最後一幕是97年6月30日,英國殖民地港督府兩門闔上,彭定康與夫人林穎彤的剪影消失門外。丁布比當晚凌晨隨末代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回英國,再沒有回來。 記者:冼麗婷
晃眼十年,丁布比最近又在香港出現,為BBC製作香港回歸十周年電台節目,訪問李柱銘、曾鈺成、李鵬飛、夏佳理及馬世民等政治經濟重要人物,已經成為牛津大學校董的彭定康亦會在節目上評論今天的香港。改朝換代,丁布比重訪當年港督府、如今易名禮賓府;舊時府邸新主人,正是肥彭當年下屬、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
曾蔭權做的都曾經看過
「這一次訪問曾蔭權,他對特首職務很有信心。他個性強、有決心,承諾在年底前定出普選藍圖,希望最終找出香港人認同、北京接受的普選方案。」殖民地歷史過去,被殖民者總有模仿殖民者的影子。曾蔭權偶然上街巡區是模仿彭定康嗎?丁布比的看法是:「我不知道曾蔭權是不是模仿彭定康,但肯定他所做的都是彭定康時代看過的。抄襲也好,不抄襲也好,最重要是曾蔭權了解新時代政治:接觸巿民不可閉門獨處;要溝通就要與民相交、信任他們。」丁布比怎樣看兩人利用傳媒的政治呢?「傳媒不會被利用,傳媒自行判斷、敍述、評論,你大可以批評:『他又再重施故技了!』」
官員直接與巿民及傳媒對話;政客利用立法會激烈辯論;過去幾年的7.1民主遊行,種種新政治局面,丁布比認為都是因為彭定康當年撩起民主政治氣氛:「無論他當年對中國政治的判斷準確與否;無論他把香港民主改革進程推快還是拉後,我肯定,他營造了新政治氣氛。」
走出禮賓府,丁布比抱着極大好奇心在染灰了的空氣感受香港城巿的變化:香港人仍舊親切好客、名廈依然屹立在世界最好的山脊圖,骨子裏,香港是個轉趨中國化但不失原有西方特色的活力城巿。
來自英國新聞界也關心香港新聞界,丁布比知道香港記者協會調查顯示大比數香港新聞界相信行內出現自我審查,「憂慮存在最少證明很多人都關注這個問題。其實,英國的傳媒、記者也有諸多壓力,不能寫這個那個的故事。」但香港仍然讓獨立批判性報章存在,令他很有信心出版言論自由不會凋亡:「民主與自由已經在香港人的血液裏流着,再也不能除去。」
再與《末代港督》受訪相聚,舊時人面變了幾許?丁布比開朗的笑起來:「沒有。很不公平,歲數增加十年,有些人的樣子一點沒有改變。看見李柱銘沒有老過的臉容,我暗自神傷;黎智英……,他看來是比以前更威嚴了;陸恭蕙,我感覺她跟十年前一模一樣;羅康瑞沒空跟我見面;陳方安生剛好正在倫敦……。」
欣賞陳太推進普選進程
丁布比欣賞已經離開政府的陳方安生利用她的影響力及技巧推進普選進程,但在《TheLastGovernor》第366頁,他曾提及當年陳太率領一眾官員到港督府要求肥彭修改政改方案,規定議員提交私人草案前須先得港督批准,這一筆,令陳太被評為「反民主」,「我從來沒有暗示陳方安生反對民主改革,他們可能是就有關改革進程會面。」
至於提交私人草案要先得港督同意是不是很不民主?曾蔭權當年是否與會者之一?曾經令英國皇儲查理斯王子在電視訪問中公開承認通姦的資深記者,今趟是謹慎的受訪者:「除了書中所寫,我沒有補充了。」
回歸10年倒數31日
丁布比簡歷
-1944年英國艾爾斯伯里(Aylesbury)出生
-1975年出版第一本書記錄父親生平《RichardDimbleby:ABiography》
-1979年出版《ThePalestinians》
-1992-97年替英國廣播公司來香港採訪攝製紀錄片《TheLastGovernor》
-1994年出版《ThePrinceofWales:ABiography》
-1997年出版書籍《TheLastGovernor》;中文繙譯書名為《末代總督彭定康》
-現任英國廣播公司電台第四台(BBCRadio4)周二早上節目主持;新一輯香港回歸十周年節目,將於6月23日及7月3日早上9時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