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台灣南部,當然得試虱目魚。
外邊的人聽起來,這個名字好怪。傳說是因為鄭成功來到台灣,特別喜歡這種味道甜美的魚,問當地人說:「這是什麼魚?」
什麼和虱目同音,從此叫虱目魚。台灣人尊敬鄭成功,也把這種魚叫為國姓魚。另一傳說是這魚的眼睜不大,像虱子那麼小,故名之。
台灣友人推薦我們到台南的七股鄉,說那裏有全虱目魚魚宴,而七股多鹽田,到處可以看到虱目魚的養殖場,鹽份多的海水養出的魚特別好吃,又因為以綠藻做為飼料,沒有土腥味,一定要去那裏吃。
我最後還是放棄了,只到魚市場選了野生魚,去市內一家著名的小食店做幾道菜吃。
為什麼?養殖的虱目魚色較黑,鹽份再多也沒純天然的那麼好吃,天然虱目一身發着銀光,悅目得很,那種光彩,絕對不能養殖出來。
骨頭愈多,味道愈甜,虱目魚全身有二百二十二根刺,劏了數十年的老師傅先將沒有刺骨的皮切開,拿去白灼,十分美味。
他再片出魚肚,也沒骨,用來煲湯。身上的肉,用鉗把一根根的刺拔出,手藝十分純熟,就可以用來打虱目魚丸了。
我們還吃了內臟,那副脾和腸,有一層很厚的魚油包住,帶極苦味,但是簡直是極品。
香港的菜市場中還是買不到虱目魚,有種和牠很相像的,就是馬友了。香港的新鮮馬友,也多是從台灣冰鮮後運到。
我一直不知道馬友的台灣名字叫什麼,問來問去問不出,這回到了台南,才懂得當地人叫馬友為午魚。
令我想起,潮州人也叫馬友為午魚,又名午筍,而潮州本應不屬廣東省,該附於福建才對,兩地的方言也較為接近,不像粵語那麼完全不同。福建的閩南語來到台灣成為台語,我早就應該懂得馬友就是叫午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