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的士去灣仔,到了銅鑼灣遇交通阻塞,於是請司機兜路而行,轉了幾條路綫,終於「突圍」。司機跟我說:「還好是你指路,不然我們不會主動提出這麼走的。」
坐車,是為了到目的地,不管趕不趕時間,可以盡快到目的地,總比塞在路上好。我說。
司機說,這個道理很簡單,但現在香港明白的人都好像越來越少,許多人,寧願塞車,也不肯改變路綫,即使司機提議,他們也不肯改。他們總覺得司機的提議不懷好意。
「這種好心沒好報的事情遇得多,我們也就不主動提議了。」司機說。
他還說,不主動提議是為了省麻煩,現在的乘客很喜歡投訴,稍有差池就吵鬧,車資多了一元幾毫就質疑,好像司機行騙。結果,塞車就塞車,乘客不出聲,司機不開口。言談之間,他總是用「以前」「現在」這些字眼,我問他「以前」和「現在」的分界綫在哪裏,大約在什麼時候?
他說具體分界不大清楚,但自從那句「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唔得嘞」的廣告語出台之後,無理取鬧者便越來越多。
「我不是說這句話有什麼錯處,而是濫用這句話的人太多。我們做服務行業,預着受點氣,但也不能過份,過份了就『谷』得好辛苦,回家跟家人發脾氣。」
「和諧社會」,要人人和氣才能造就的,如果做不到人人和氣,那政府宣傳也不能偏頗,消費者權益固然要維護,服務行業的權益也不能忽略,奸商要嚴懲,刁民也要重罰,人的素質差,懲罰可起儆尤之效,罰了就老實,就不敢生事,奸商刁民都不生事了,社會也可得「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