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宣佈下一屆政府的政策局改組並重新執位,現在的工商及科技局會分拆再合併,成為新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科技從此與政策局說再見。此議觸怒了資訊科技界中人,立法會代表單仲偕更搞網上簽名,爭取保留稱號,要將科技「正名」,據報也有其他工商界別人士對此表示不滿,希望政府不要拋棄「科技」。
筆者反對政府除名,不過懷疑轉機有多大,事關特首或會認為因外力改變他的決定,人人都會加入「正名」行列,特首設300個局也不夠派。
像三流腳色跟紅頂白
事件也反映了政府政策制訂的短視、膚淺和輕率。當年資訊科技為熱門行業,人人希望沾光,不少三流上市公司會無原無故改名,聲稱加入科技概念,股票大炒特炒。科技泡沫爆破,「科技」一詞如過街老鼠,這批「忽然科技」的上市公司亦逐一除名,與科技畫清界線。
從此來看,香港政府其實也只是這種三流腳色,97年後老董政府眼見資訊科技及廣播行業發展迅速,所謂的資訊基建漸趨成熟,便設立專責政策部門協助行業發展,更領英美之先,於98年4月開設資訊科技及廣播局,結合當年經濟局、文康廣播局和庫務局等與資訊科技有關的工作範疇,並由當時官運亨通的鄺其志出任第一任局長。
反映輕視科技問題
及後,董伯伯搞所謂高官問責制,又將資訊科技及廣播局打散,成為工商及科技局,由對科技一竅不通的唐英年任局長,後唐升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及王永平先後上場,工商及科技局到07年7月1日壽終正寢,退回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管治科技有關政策的部門十年來由冇到有,再由有變冇,說來像個笑話。
曾特首在未來5年任期內,有不少與科技有關的政策需要處理,包括數碼版權、內容規管、公共廣播、流動固網滙流和頻譜政策等,私隱、公開資訊自由、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等等也與資訊科技息息相關。若果除名反映了政府對問題的輕視,並且否定專職部門有助處理這個愈趨專門的政策問題的話,並非社會之福。或許換句話說,除名與否並不重點,而是這行動揭示政府對上述問題缺乏承擔,才是真正認得大家關注的問題。
若讀者您反對除名,可參加這個網上簽名運動 http://www.petitiononline.com/cksin/petition.html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