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候語 - 雷競璇

問候語 - 雷競璇

如今雖然粗野,但我們曾經是禮義之邦,生活的各個環節,都有規儀,其中自然包括見面時如何招呼,如何行禮。這些禮俗雖然不一定見於明文,但耳濡目染,老幼皆知。這裏頭有大文章,可惜我缺乏研究,只能憑個人見聞,古今中外就問候語拉雜談談,希望找到點趣味,以及知識。
我在法國留學,師友見面第一句是bonjour,直譯是「佳日」,和漢語的「你好」無大分別。我覺得這句問候語比英語的hello或者美國人掛在嘴角的hi來得充實,也有詩意,不是虛應故事,隱喻對美好時光的憧憬。
留學初期,班上多非洲同學,他們見面時的問候語,極之發達,先一般性問問今日可好,然後健康可好,夫人可好,孩子可好,總有八項十項,到末了握着的手還沒放開。我開始時不習慣,感到彆扭,但他們態度懇切,每次還是一樣問候。後來我也就按同樣程式回問,漸漸由表面的言辭感覺到當中的關懷。我沒有去過非洲,只能猜想那裏聚族而居,節奏緩慢,可以這樣子互相問候。
中國近代的問候似乎和肚皮有關。我老家台山先天不足,地瘠人眾,見面時劈頭第一句是:吃飽了沒有?直至我父母一代,依然如此。我一直覺得很不體面。後來結了婚,岳人籍屬富饒的浙江溫州,誰知開口問候第一句也是:吃過了沒有?我到過溫州,鄉人至今依然如此問候,於是明白到,這不折不扣是「國問」,無南北貧富之別,是「民以食為天」在語言屬次的呈現。我們今日最擔心膽固醇超標,只是對於十年總有幾年荒的先輩來說,希望別人吃飽也祈求自己吃飽,屬於由衷的關懷。
問候語出自對對方處境的關心,看來源遠流長。近讀一篇闡釋古文字的論文,說到「它」字在甲骨文裏原解作蛇,《說文解字》云:「它,虫也。從虫而長,象寃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換言之,上古時期的問候語譯成今日的話,是:「沒有被蛇咬吧?」後來人多了,房屋牢固了,不再擔心蛇了,就漸漸改為問候對方吃得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