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圖表形態已有一段日子,是時候結束這話題,由本周開始,小邱會向初學者介紹技術分析的另一門武功──技術指標(TechnicalIndicators)。
在轉談技術指標之前,且容小邱就圖表形態作幾點補充:
(1)圖表形態一如其他技術分析工具,是藝術而不是科學,沒有必然的結果。所謂量度升幅,只是經驗之談,不保證必定達到。
(2)圖表形態是一門很主觀的分析法,同一幅圖,3個人看可能有3種不同的看法。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形態中有形態」,例如甲看圖後認為是造旗,乙看後卻說是橫行待變,丙則覺得是營造頭肩底,其實3位都沒有說錯,因為橫行區是頭肩底的右肩,而旗形只是橫行區內的一次小整固而已。
(3)由於大的形態往往包含多個較小的形態,故此在分析圖表時,宜用較長時段的數據,方能看清全局。以日線圖計,宜最少採取1年數據。
(4)小邱介紹過的形態只是最常見的,還有好些較不常見的形態未有談及,例如死貓彈(Dead-catBounce)、Scallops、Bump-and-run等等,讀者若有興趣認識更多圖表形態,可參考ThomasN.Bulkowski所著的《EncyclopediaofChartPatterns》。
優點同時是缺點
技術指標跟形態是兩派截然不同的武功。分析形態用眼看,靠經驗,很主觀;技術指標則是收集股價的資料,然後代入數學方程式運算,得出一個數值,再把多日的數值串連起來,加以分析。
以10日移動平均線為例,把過去10個交易日的收市價加起來除以10,得出一個數值,單看這個數值意義不大,但把每天計出的數值在圖上標示串連起來,變成一條曲線,分析意義就大得多。
技術指標有很多,分類的方法也有好幾種。若以預測性來分類,可分為先行指標(LeadingIndicators)和滯後指標(LaggingIndicators)兩大類。顧名思義,先行指標往往能早於股價一步,發出買入或沽出訊號。這類指標多數是量度股價動力的擺動指標(Oscillators,日後會詳加介紹),例如RSI和隨機指數(Stochastic)等。不過,先行指標的優點亦正是其缺點,過早發出的訊號可能是錯誤的「假訊號」,令看圖辦事者蒙受損失。
右圖為博智(1149)日線圖,去年11月30日,股價突破三角形降軌阻力,不足半個月由0.75元大升至1.09元,早4個交易日(11月24日),14日RSI已率先升破降軌,發出買入訊號,這就是先行指標的預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