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下) - 李純恩

泰山(下) - 李純恩

泰山在中國文化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一說泰山,必有一個「重」的感覺,比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等。
泰山山高不過一千五百多米,因為周圍的山峰更低,所以當年杜甫到了泰山之巔,便以「絕頂」相稱,「會登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但是當你去過更多的高山險峰,比如川藏線上的貢嘎山、梅里雪山等,泰山玉皇頂,也就沒有那麼驚心動魄了。
論山勢險峻雄奇,泰山其實也並不出色,所以我相信中國古代最靠得住的旅行家,還是徐霞客,他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真的很中肯。
旅遊在於見識,見識得多了,就有自己的主見。
泰山之所以被尊為「五嶽之首」,實在有太多的文化因素,最主要,還是歷代皇帝有到此「封禪」的例俗。祭天為報天功謂之「封」,除地以報地功為之「禪」,那麼多皇帝選了泰山作為與天地對話的基地──皇帝不大出去遊山玩水,遊山玩水也很少歷險,被人抬到泰山頂上,便以為上了世界第一高峰,抬頭就可以跟天說話了──這才尊貴起來。
就因為這個原因,泰山就地位超然了。泰山的重,在於一種根深柢固的文化,就像她的山石形狀,很少見到尖削鋒利險峻,都是沉沉實實,一大塊一大塊壘起來。她的名氣,也是數千年來這麼累起來的,很重,令人一提起,就「泰山壓頂」。
也算登過泰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