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為人熟知的美食家,相信是蘇東坡,其次便是清代才子袁枚,因為他寫了一本《隨園食單》,成為烹飪飲食典藏。此書寫得滿紙生香,令人見食單而垂涎,而且他在寫美食之餘,常讓人浮想聯翩,尤為難得是兼有食德,例如反對炭燒活鵝掌,認為是君子不為。
這種具有人道主義的美食家,我想起了李漁。這個在清代大名鼎鼎的戲劇理論家,較少為人知的是,他同時是個了不起的美食家。他要求吃得人道,反對生吞猴腦、活吃幼鼠。
然而他又不像佛教徒那樣不殺生,而是要殺得合情合理,不應為一嘴之貪,傷天害理,射殺飛禽走獸,認為這是「虐生」。他說家畜肥美,已夠人享受,不必再去吃野味了。
可以推斷,這種人道主義美食家,為減少血腥感覺,喜吃涼血多於熱血動物,然而他天生仁厚,即使吃生猛海鮮也感內疚,惟獨大閘蟹他就可以大嚼特嚼,理由是此物橫行霸道。這自然是歪論,為他的饞嘴找借口。
其實吃得人道,莫如吃素。現時台灣便流行所謂「人道素菜」。人們吃素有各種不同目的,有的因為信佛,也有的為了健康。而素食之中,以蔬菜最為多姿多采。李漁便以美食家角度談蔬菜,與一般素食理論者不同,因為他是從味蕾感覺指出蔬食比肉食好味得多:
「吾為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又說:「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鮮。」
一個「鮮」字,又呼應了孔子說的「不時不食」,吃蔬菜也要吃當季和新鮮的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