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不食 - 岑逸飛

不時不食 - 岑逸飛

孔子是個食家,他在《論語.鄉黨》篇談到齋祭時的飲食,謂: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這裏指出不食已經變質、變色、變味等腐敗不新鮮食物,而「失飪」則指烹調不當或半生不熟食物。其中「不時不食」,食神韜哥作為他的其中一本食經的書名,他的口頭禪是,圍村菜首先是不時不食,即不鮮不食,鄉村地方種甚麼就吃甚麼,很受季節影響云云。
鄉村地方根據實際經驗,明白甚麼是「不時不食」。城市人呢,「不時不食」,就是不食非當令食物,即食物不當令,不該吃時不去吃,而這也可以在食物營養學上得到解釋,因為食物在產季時,不僅數量多、味道好,其營養成份也處於最佳狀態。
從哲學層次分析,孔子的「不時不食」,是強調飲食適應宇宙節律。至於那些吃不當令食物的,也可能是想擺闊,例如西晉時的富翁石崇,家有暖棚(猶如今日的溫室),專門種植反季節的食品。
此外,「不時不食」還有另一個涵義,那個「時」字解作「定時」,即不到固定時間不吃,反對食無定時。戰國時的農家主張「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那個「饔」字是指早餐,在早上十時至十一時;那個「飧」字指晚飯,在下午三時至五時,一天吃兩次,是先秦時老百姓的飲食習慣。
筆者年輕時曾住過多年政府醫院,醫院每日下午五時便供應晚飯,可讓膳食員工不用太晚放工,初時我很不習慣這種作息制度,後來才適應下來。那時無知,少讀古書,不知道這原來是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