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欺詐行乞」嚴重<br>學者倡發乞兒牌

廣州「欺詐行乞」嚴重
學者倡發乞兒牌

廣州中心城區較固定的乞兒有800多人,但當中只有約5%屬於基本喪失勞動能力或因天災人禍,確實需要靠行乞維生。專家建議有關部門向確有需要的行乞者發放「行乞信用證明」,即行乞證,以免善心人士被欺詐。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早前進行的調查顯示,在越秀、荔灣、天河等中心城區的流浪乞討人士約800人,在接受訪問的135名行乞人士中,僅有5人屬於基本喪失勞動能力或無法取得就業機會、個人或家庭遭遇天災人禍卻又缺乏社會救濟,只能通過行乞維持生存,其餘的基本屬於「職業型」乞討者,包括16名受遙控乞討的兒童。

有人討錢為蓋房子

廣州《信息時報》引述該調查還顯示,職業乞兒的行乞目的不是維持生計,而是為了解決諸如蓋房子、子女讀書等問題,每日行乞收入約有20至100元。而在賣花童、賣藝殘疾人背後,存在有組織的幕後操縱者,行乞所得收入大多流入了這些幕後操縱者的腰包。
廣州大學講師湯秀娟說:「目前『職業乞討』大量出現、欺詐性行乞不斷增多,首先要做的是規範行乞行為,在條件成熟時可以發放行乞證。」專家建議,以現有救助站為主,聯合公安、行乞者戶籍所在地政府等部門,對行乞人士的情況和經歷進行信用審查,在家庭和社會保障確實無力解決困難的情況下,向他們發放行乞信用證明。

無助根治城管難題

不過,仍有市民擔心,真正需要行乞維生的人可能不會去申領行乞證,反而讓那些欺詐性行乞者有空子可鑽。廣東易春秋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旭陽則認為,發放行乞證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管理難題,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乞討者生計問題。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