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特首曾蔭權智囊智經研究中心進行的醫療融資研究報告,將於下月初推出諮詢文件。消息指,報告的藍圖包括五大方向,建議設立個人強制醫療供款戶口,供款率介乎個人入息的2%至5%,供款模式參照現時強積金;報告又主張強化基層醫療,或建議政府資助市民在私營市場進行身體檢查或預防疾病的項目,鼓勵市民改變醫療模式。 記者:陳沛冰
消息指,智經研究中心的巨頭陳德霖及有關專家,近日約見不同團體,包括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和醫管局諮詢意見,下月初推出諮詢文件,之後舉辦多場公開諮詢會,收集意見,下月底推出最後文本。外界視智經的報告,為政府醫療融資試探民意。
供款率佔入息2%至5%
消息指,報告有五大重點,包括建議維持安全網,如綜援人士可享有免費醫療,但中產人士應有較多選擇,除可繼續使用公營醫療服務外,亦建議設立個人強制供款戶口,鼓勵市民對自己的健康負更多責任;平日有儲蓄,便可享有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對求診亦變得有計劃,減少濫用及對政府的依賴。
強制性供款戶口供款率介乎個人入息的2%至5%,供款模式參照現時強積金,即收入低於某水平便不需供款,死後款項作為遺產,給予親人。但報告會否提出強制全民醫療保險仍未有定案,預料市民因不想「供咗嘅錢俾其他人用」,而不太接受,相信強制供款較可行。
倡政府提供體檢資助
現時基層醫療仍以提供治療為主,身體檢查或預防項目是次要,醫療保險一般亦不包括體檢,令市民忽略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消息指,報告認為基層醫療應以預防為主,供款可鼓勵市民做更多體檢,或會建議政府為市民提供體檢資助。特首曾蔭權競選時,曾表示會將醫療開支由現時佔公共總開支的15%,5年內逐步增至17%,至約400億元,報告建議增加的開支,投放於強化基層醫療,而不再是醫管局,相信基層醫療競爭增加後,質素會提升。消息指,報告建議醫管局由資源分配及服務提供者集於一身,改為減輕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外判更多服務予私營市場。該局必須擔當培訓專科醫生及應付突發事件,要維持一定人手,但可將成本效益較低的服務外判,該局初步接納建議。
醫療融資五大重點建議
1)維持安全網,如綜援人士繼續享有免費醫療
2)設立個人強制醫療供款戶口,供款率介乎2%-5%
3)強化基層醫療質素,或會建議政府就市民在基層接受身體檢查等項目提供資助
4)改變病人文化,減少依賴政府,對自己健康負上更多責任
5)醫管局由現時集資源分配及服務提供者的角色於一身,減少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將成本效益低的服務外判
資料來源:消息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