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行「漢服」,北京的青年男女,覺得穿西裝,太過洋奴氣了,恢復寬袍古裝,在大街花枝招展。
什麼叫「漢服」?一個講品味的舊中國服裝標準是什麼?明朝的小品,有幾句話很權威:「春服宜倩,夏服宜爽,秋服宜雅,冬服宜艷。見客宜莊服,遠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對雪宜麗服。」
服裝的式樣其次,服裝的配色和Mood最重要。服裝要與季節和環境配襯好,自然天工。「春服宜倩」,一個「倩」字真好,輕巧、快樂、清逸,像一幅水彩,烘托春天的綠意。夏服宜爽,最明白了。秋服宜雅,因為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果實纍纍,穿衣服反該精緻講究一些。冬服宜艷,冬天有一片雪景,衣服要艷麗,營造視覺效果,像紅樓夢的結局的第一百二十回,乍寒下雪,賈政在船中寫家書,抬頭見到船頭微微的雪影裏,賈寶玉穿一件大紅猩猩氈斗篷,這就是「冬服宜艷」的範例。
因此香港的波場名媛和女高官,動不動就穿一身紅袍,以廣注目,應該想一想有沒有一幅雪景襯托。香港從不下雪,那麼最好永遠不要穿大紅色。
北京的時尚男女,趕穿「漢服」,跟一座空氣污染的都市也不相配,如果四周多赤膊的胡同大漢、戴黑眼鏡穿黑西裝的大款、衣衫襤褸的維權貧民,一身的「漢服」再花哨,也跟背景相衝。
日本的女子穿和服也很注重環境。京都四月的清水寺,奈良十月的晚楓,一座碎石拱橋的庭園,一條木搭的迴廊,撐一把油紙傘,才穿顏色配季節的和服,讓服裝成為一幅圖畫裏的一部份,讓人物富溢着生機,點綴着圖畫。
香港在五十年代還有唐裝,背景是海味舖、唐樓的吊扇和瓷花地磚、雄健書法的顏體招牌、廣東茶樓的痰盂和雀籠。今天,這些背景通通毀掉拆光,再在滿街的翻版CD店、足浴店、Sogo百貨公司的門口,商場的手扶自動電梯之間着唐裝,不如不着,改穿T恤和牛仔褲好。
內涵都沒有了,再追求包裝,一定徒勞。不知有漢,何來有服?「文化大革命」把「中華」兩字解體掉了,今日重新設計「漢服」,就有點像亞太經合會議開在中國,由美國總統,到南美洲小國的總理,一人派一套紅色的「唐裝」,叫布殊穿着,一身的尷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漢服」設計得宜,還是羞辱人身尊嚴的最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