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空翻失手,當年22歲的斌仔(鄧紹斌)因此全身癱瘓,那是1991年。往後的12年,無論是他早已看膩的病房天花,或是社會對這不幸人的印象,盡是白色。2003年由遞上一封致前特首董建華、一心求安樂死的信開始,命運之輪悄悄轉動:輿論對他的不情之請,張學友向他展露真切關懷,與家人遊廸士尼樂園,跟霍金會面……從谷底再歷人生奇妙旅程,白色,只變了灰色,不是彩色。斌仔的自傳《我要安樂死》今天出版,求死的心還在。
記者:梁俊鵬
部份攝影:林栢鈞
比約定的時間早了半小時,筆者在瑪麗醫院骨科病房門外躊躇,心情恍如置身深切治療部等候一樣。怕看見斌仔癱瘓床上的悶悶不樂的神情,怕問他「你到現在還有死的念頭?」這類無人性的問題。時針繼續跳動,時間很難過,沒耐性了。箭步衝進病房的深處,耳邊飄過一陣陣病人間的談笑風生。斌仔躺在窗口位,呆望着電腦螢幕,陽光透過玻璃窗的折射,正好打在半邊面龐,很柔和。他察覺了筆者這個陌生人,可是頭部大動作做不了,眼睛配合頸部,跟陽光的角度一致轉過來,斌仔輕聲:「你到了。」
「書入面紀錄了我出世到出事,到現在所發生的事。我沒想過要帶出甚麼警世道理,旁人想到怎樣就是怎樣。」
還未啓齒,護士就忙於為斌仔調整幫忙呼吸的器具。訪問做得慢,看見更多類似鏡頭的機會就更大,我很怕,又怕舊事重提觸痛了他。就由新書說起,談談近況。寫書的目的很簡單:「每個人都只有一世……不可以甚麼也沒做過,我只想靠自己一個人去做一件事,不想老是要人幫忙……」起居生活,甚至排泄都要醫護人員幫忙,就連這番說話,斌仔說出來時也斷斷續續。他如何日以繼夜,由05年起1年間寫好15萬字自傳的畫面是在想像以外的範圍,你我都無法領會。
中途也曾想過放棄,停了半年寫作,是心魔作祟?「從來只有自己一個人去面對真正的感受。也從未試過坦蕩蕩將感覺告訴他人,連好朋友也不會說,是因為我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但現在我覺得自己再無甚麼算是秘密了,如果朋友們覺得我是消極,不想再來看我,也沒關係。」作為朋友要做的,看來應是認同他,而不是強要改變他的看法。話題變得沉重了,背景配上幾位鄰床病人談笑,看着《交易現場》討論,是錯配,而這些病人,跟斌仔也沒有兩句。
「生存對我來說實在一點勇氣都不用花,只要繼續吃飯拉屎……但死亡對我來說真的不容易。」
頃刻間,病房瀰漫着深沉的空氣。「你年紀其實比我大,我叫你斌仔會否太過份?」筆者嘗試驅走這不安氣氛。「沒關係吧,別人也是這麼的叫我。」斌仔嘴角微微彎起,這是第一次。很是殘忍,話題又再次落到安樂死上,難得斌仔仍一臉悠然自若:「我無想過要爭取甚麼,也不再想這件事,因為我知道安樂死結果一定做不到。但我又不可以當沒事發生過,既然問題已在,就要引起公眾的討論。」自從他寫了一封致董建華的信求死後,事件排山倒海的迴響是斌仔始料不及:「由頭到尾,我都只是為自己打算,也不是針對社會、醫生、政府等人。」當日輿論被製造出來,今日又再停下來。就連書中,斌仔邀請了30位名人、朋友寫序言,也無一對此議題確確實實的訂下立場。「我多謝他們肯花時間寫序言與支持鼓勵,我出書都不為說服人贊成安樂死。」究竟適當的鼓勵,是要他努力活下去,還是為他爭取安樂死?「外人以為我去過廸士尼,見過霍金後,人生觀或有大轉變,其實不然。」這算是為筆者的疑問解畫吧。
「請繼續熱烈鼓勵我永不『放棄』,我要『安樂死』,
謝謝大家!
人在近乎絕望的邊緣總會投向神明,斌仔自言不會成為一個虔誠教徒:「我信教必定只會半信半疑,我一定會質疑傳教士的說話,要我相信『信者得救』是沒可能的。」朋友各有各忙,父親年紀漸老,也不可能每天來陪伴斌仔,他只有將心靈寄託在自己的回憶中:「不斷的回憶,出事前的20年日子總算是沒有白過。」
《我要安樂死》確不是本勵志書,它能做的只是引起思考,令人生的時針繼續跳動時,知道自己為了甚麼要活下去。
殘而不廢作家夢
《病隙碎筆》史鐵生著$68(a)
殘疾人士寫書,通常都在患病後感懷身世的情況下完成。這位漢族文學家史鐵生在雙腳癱瘓後專注於文學發展,獲得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他眾多作品之中,只有這本集結病後的生活筆記。
《五體不滿足》乙武洋匡著$77(b)
乙武洋匡因這本自傳而成名,他自幼患有「先天性四肢切斷」,在家人與老師的幫助下,一邊要克服行動上的不便,一路完成學業,直至於早稻田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內容述說他在電動輪椅上求學的情況,和回憶童年所動的許多手術等等。
《「愛」來自珍惜》汪明欣著$55(b)
香港首名失明女作家,她的人生觀十分積極,早前出席活動時更與斌仔分享其寫作心得。本書分享自小失明的她,在生活點滴中嚐到愛的滋味。「愛」和「珍惜」就是解決一切問題之道。
(a)三聯書店 31481089
(b)商務印書館 211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