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焦點除了英女皇國事訪問美國和法國總統選舉結果(男勝女敗)外,大西洋兩岸備受注目的,還有3大央行議息結果。
先講較單純的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在上次會後的記者會中,雖然強調將密切注視通脹風險,然卻沒有提及「vigilance」(警惕)一詞,即明示了今次會議不會加息,何況歐元區龍頭德國剛發表的核心通脹率稍微下降,成功控制在2%的目標上限之下,因此估計應不會嚇汝等一跳!
較不簡單的是美國。FOMC一眾委員有大部份在公開場合曾表示通脹存在風險,姑勿論是否為了散播通脹預期,㩒低減息之憧憬,從而托住美元,令其有秩序地滑落,基本上,美國通脹並非如大多數宣傳機器所指般低,無論工資、醫療服務、教育,甚或汽油及食品等,任何一瓣的價格水平孰低孰高,是本欄的忠實讀者,必然心中有數,遑論加埋一齊。容許冠一問句:「如果上述不構成通脹壓力或威脅,在樓市和經濟急劇滑坡的環境下,為甚麼不減息?」中央銀行家不理會資產價格可以,可是經濟呢?然則筆者認為,在FOMC諸公未諗通之前,暫時還是會按兵不動。
情況比較複雜的是英國。別說英樓價以驚人速度上升──最新數字顯示,英國樓價平均按年升幅超過10%,倫敦樓價上季更約升16%,光是通脹率突然勁彈上3.1%,搞到英倫銀行行長金默文(MervynKing)要向財長白高敦寫報告解釋,這還容易應付?最大難題是如何淋熄通脹預期這把火,這才是Mr.King的最大考驗。若讓隻「狼」走甩,信用破產事小,國家經濟事大,看來連番加息在所難免。從利率期貨市場中已反映,英息今年內加到6厘,似無走雞。嘿嘿,好戲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