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訪問北京樓神潘石屹,評論中國現狀,他說了一句:「現在我們是吃肉太多,美德太少。」
這一句話的含意,許多香港人未必可以領會,為什麼會把「吃肉」和「美德」聯在一起說呢?
這就要先明白幾十年,甚至幾千年的中國民生。
千百年來,對於中國人來說,「吃肉」是一個最直接的生活標準。可以吃肉,就是生活好,不然,就沒肉吃。
梁山好漢們造反,他們的憧憬,無非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為了「吃肉」,值得用性命相搏。這在今天,不要說是香港人,就是新一代的中國人,也未必理解。
只有真正經過窮困的人,才明白「吃肉」的可貴,明白那曾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境界。也不用說得太前,就在我二十歲之前,人生最大的願望,也不過是可以不與人享,自己獨吞一碗紅燒肉和三碗白米飯。
曾幾何時,我光是看了「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八個字,兩腮就會發痠,口水就會湧出來。
那時候,不是完全沒肉吃,而是吃得太少。那時候,誰家經常吃肉,誰家就是個富戶。
今時今日,吃肉已經不是中國人的大問題了,但作為語言上的象徵,多吃肉,依然代表生活富足,日子好過。
所以,一句「吃肉太多,美德太少」,仍然是生動的比喻,譯成香港人明白的語言,就是「魚翅撈飯,道德空泛」。順便也可見,香港和內地的差距,為魚翅與豬肉之間,而從豬肉到魚翅,起碼在經濟上,有巨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