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今日,新蒲崗香港人造花廠的工潮演變成警民衝突,也拉開了「六七暴動」的戰幔:背景貼着「紅燒白皮豬、生炒黃皮狗」和「毛主席萬歲」的橫額,8,000多個真假菠蘿(炸彈)由差館門外擴散到大街小巷、民居和兒童遊樂場,沙頭角中港邊界槍戰、文錦渡邊境封閉,示威者包圍港督府,火燒英國駐北京代辦處……一幕幕,留下中共左禍的印記;一幕幕,觸目驚心,留給香港人苦澀的回憶。
新蒲崗工潮成導火線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紅色浪潮席捲中國大地,港澳的左派團體、幹部也蠢蠢欲動,並首先在澳門發難。眾坊學校建校工程爆發警民衝突後,北京官方電台譴責澳葡政府,無異火上加油,12月3日,葡方派出軍隊鎮壓市民示威,中方隨即發動罷工罷市、禁止糧食和食水輸澳,最終迫葡方道歉及驅逐國民黨駐澳人員。
「12.3事件」令香港的左派大受鼓舞。1967年4月,位於新蒲崗大有街的香港人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92名工人被炒,左派工會高調介入。5月6日,工人阻止廠方出貨時,與在場戒備的警員爆發衝突,警方拘捕了21名工人,點燃了六七暴動的導火線。
翌日,工聯會發起大遊行,手持毛語錄、高喊毛主席萬歲,文革大戲正式在香港上演。5月11日,新蒲崗工潮演變成暴動,警察開槍還擊。在北京支持下,香港左派宣布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鬥委會),由工聯會理事長楊光出任主任,並發表聲明,抗議港英政府以暴力鎮壓「遏制香港同胞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眾運動」。罷工、罷課、罷市的「反英抗暴」戲碼輪番上演,港督府門外、牆上貼滿大字報,花園道再次爆發警民流血衝突。
至7月初,左派開始以土製炸彈、燃燒彈襲擊警署,港府後來宣布在港九兩地同時實施宵禁,還封閉多間左派報館、學校。7月24日深夜,100多名防暴警察在一連英軍啹喀兵支援下,包圍九龍桃園街香島中學,但中了空城計,左派師生都已撤離。
華人革新協會秘書(Secretary)蔡渭衡在家中被捕時,警方也是出動了兩輛私家車、一輛站滿防暴警的警車,恍若演戲。蔡渭衡後來回憶說,港英官員當時告訴他:「在共產黨內,Secretary(書記)一直是實際的話事人,所以拘捕你。」
左派並未罷休,真假菠蘿(炸彈)開始威脅市民生命,「同胞勿近」的警告帶給這個城市的只是同胞的危險。到處可見的「紅燒白皮豬、生炒黃皮狗」標語、「毛主席萬歲」橫額,與北京紅衞兵火燒英國駐京代辦處一樣,是左禍的明證。
放火燒死播音員林彬
根據官方的統計,警方當年搜獲及引爆的真假炸彈有8,074枚,其中真炸彈有1,167枚,受唆擺去放置炸彈的有不少是左校學生,甚至有父母帶着年幼子女一起行動。交通警周湛樵當年在街上被爆炸的土製炸彈擊中,鐵釘、玻璃碎片插滿雙腿,他負傷拔出佩槍,對準那個擲菠蘿的孩子,「真係好想一槍打死佢,但係見到佢咁細個,唔忍心。」
炸彈狂潮中,最駭人聽聞的莫過於商業電台名嘴林彬之死。林彬因在「欲罷不能」節目裏痛斥左派暴力潮,8月24日於何文田住所附近,被偽裝成修路工人的兇徒攔截其座駕、潑上電油縱火。結果,林彬與其同車的堂弟林光海被燒死,後來有自稱左派人士承認責任,稱謀殺是「執行民族紀律」。但案件至今未破,成為懸案;而「欲罷不能」節目後改名「18樓C座」,至今仍在播出,只因林彬生前住所是18樓C座。
邊境交火五警員殉職
在暴力潮襲擊港九之際,中港邊境也是衝突頻生。7月8日,沙頭角中英街的示威引爆大陸民兵與香港警察的槍戰,5名香港警察殉職。英國外交部近年解封的機密檔案顯示,當日上午11時15分,被困警員已經彈盡,於是請求一哩半之外的英軍支援,但英軍第48旅啹喀兵旅長報告駐港英軍地面部隊中將JohnWorsley後,後者也沒有即時反應,只電告倫敦請示。
倫敦考慮了四、五小時才批准英兵增援。英方事後的檢討承認,一營的兵力已足以應付當時的危機,但慎重用兵的原則不應改變。而中國總理周恩來後來也下令不准解放軍、民兵再越境行動,避免事態惡化、出現「武力收回香港」的局面。
不過,一個月後,文錦渡英軍邊防指揮馬田及大埔理民府官鮑富達,又被越境而來的華工挾持,更被迫簽署「認罪保證書」,令軍警顏面盡失。港府一度下令封鎖文錦渡邊境,成為自中共建政後,英方首次封閉香港與大陸接壤的邊境。
周恩來干預暴亂平息
造成51人死亡、830多人受傷的六七暴動,是香港社會發展的一個分水嶺。1967年12月,周恩來在北京召集中共有關部門總結香港的鬥爭時,則給予負面評價,結論是這場鬥爭受到極左思潮干擾,脫離實際,於是決定結束歷時七個多月的抗爭。
說六七暴動,不能不說其中的兩位主角:左派的楊光和港督戴麟趾(SirDavidTrench)的私人助理、鐵腕反暴的姬達(SirJackCater)。2001年7月,特首董建華將代表特區最高榮譽的大紫荊勳章頒給當年的鬥委會主任楊光,令輿論嘩然,此舉被斥為肯定了殺人放火的恐怖行為。而姬達去年10月病逝,特首曾蔭權出席追思會致悼辭時,絕口不提姬達當年對恢復香港社會秩序的貢獻,又令學者質疑為討好左派。
姬達生前曾表示,這次事件令港府關注市民的需要,並成為1970年代一系列政治、社會改革的催化劑。
本報專題組報道
1967年暴動事件簿
5月6日
新蒲崗香港人造花廠因加薪問題爆發勞資糾紛,工人與警察衝突,21工人被捕,百多人受傷,其後警民連日衝突
5月16日
近千人包圍南九龍裁判署聲援受審示威者。「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成立,左派人士連日圍堵港督府
5月23日起
公共機構,左派工會及學校陸續發動罷工罷課
5月28日
英美軍艦抵港,防中共揮軍接收香港
6月3日
《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支持左派「反英抗暴」
7月初
市面出現土製炸彈及燃燒彈。港府拘押部份左派頭目,部份被遞解出境
7月8日
數百華界民兵衝入英界包圍沙頭角警署,殺5港警,15人受傷
8月4日
警方配合英軍空降北角華豐國貨左派的據點,拘捕30人,警方在對面新都城大廈發現地下醫院
8月20日
左派在港九鬧市放置寫有「同胞勿近」字樣的真假炸彈,北角一對8歲及2歲小姊弟無辜炸死,輿論嘩然
8月24日
商台播音員林彬因反對暴動與其堂弟上班途中被燒死。市民由支持暴動變為反對暴動
12月
周恩來在北京總結香港的鬥爭時給予負面評價,結論是這場鬥爭受到極左思潮干擾,決定結束歷時七個多月的抗爭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