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和文化」,老祖宗是《易經》。易學講陰陽二氣,老子承繼此說,《道德經》有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易經》是群經之首,醫卜星相,都出於《易》,而陰陽調和,中醫要講,風水也講,但這種「和」可不是五分陽五分陰的折中派,而是視乎不同環境不同情況不同時間,可以是三七分或四六分。不管怎樣,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是不變原則。
易學是時空結集的學問,陰陽二氣在時間如何流轉至關重要,所以有「時中」概念,這「中」字是「中獎」之「中」,解作「恰到好處」,不是「中間」的「中」。像《四書.中庸篇》,其「中」字也常被人誤解為折衷或中間。
《中庸》裏有著名的「中和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為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段話,宋儒朱熹鑽研大半生,似乎還不甚了然。
這段話不好理解,因為最初以「修身」論中和,談喜怒哀樂;忽而大跳躍,「致中和」跳到宇宙論,講天地萬物。但若從易學陰陽二氣觀之,也沒有甚麼,易學的三才講「天地人」,天時地利人和,「人和」要配合天時地利辦事,天地之道,萬物生長的原則,是各就各位,各有特點,如十隻手指有長短,決不可以一刀切使之齊平。
這又要回到《易傳》釋亁卦:「亁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所謂「太和」之「太」,與「泰」相通,這種「各正性命」的境界,是讓每一個體生命,都能暢順生長,沒有壓制,那是最高的民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