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猜想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三十年前的中文大學電子系的一位同事,忽然來了一封手寫的信。裏面說:「D.O'Shea的一本新書,名曰:《ThePoincar囗Conjecture》(龐加萊猜想);詳細說明了這個難題的解決經過。主要內容是介紹俄國奇才GrigoryPerelman的建樹,也提及《NewYorker》和丘成桐教授之間的爭論。你如有中文的有關「八卦」,我倒是甚有興趣。」
這位同事李教授現在密西西比大學做工學院長,也已有好多年了。忙裏偷閒,還對科學「八卦」如此趣味盎然,實屬難得。我於是就把在港、在台、及在大陸的一些朋友好意寄我的有關中文資料,轉印了一份給他。這倒像網上的動作了,但不那麼急,也不那麼忙﹗
我想:對龐加萊猜想這龐大的問題,只能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所好者是艱深的內容,外行所喜者是熱騰騰的空氣。而我有興趣的卻是「猜想」這個字,如何進入「科學史」的。
那麼,對龐加萊猜想有興趣的讀者,就找書看罷。網上買書是最多十天半月的事,而從網上下載雜誌上的文章,是快到以分秒計了。我只想先談談「猜想」這字的出現於科學。
在二十世紀的科學思想家中,大致來說,有兩個人最有名:一位是孔恩(ThomasKuhn)與他的範式(Paradigm)轉移,大家已熟知;另一位就是波普爾(KarlPopper)與他的猜想(Conjecture)一詞。
波普爾有本五、六百頁的書。書名即是《ConjecturesandRefutations》(猜想與反駁)。簡單來說,我們科學知識的進步是由於它在本質上是猜測的,或者可以說問題的解答是暫時的。一言以蔽之:猜想而已。
波普爾的意思也就是真理並不是顯而易見,而是極其令人困惑的。所以人類最需要的是開放的心靈與大膽的想像,靜聽反駁的意見而不吝於做持續的修改。
他這本論文集的副題就叫「科學知識的生長」,出版於一九六三年。半個世紀以來,已重印了六、七次。我手邊這本是二○○二年的。十幾年前他已逝世了罷。
波普爾的看法可以說是廣義的猜想,思路是承繼休謨以來的那一派。而他切磋的朋友即是愛因斯坦。在他這本書中,提及愛氏的地方,包括來往書信,有三十多處。至於數學上的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費馬猜想、以及龐加萊猜想等,館裏有書,網上有址,誰都可以去研究,但大多數人卻是無氣力或無能力去從事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