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球大戰(StarWars)開始,三部曲(Trilogy)成了許多導演追求的圓滿指標,近年最成功的三部曲電影,自然是彼得積遜(PeterJackson)的《魔戒》(TheLordoftheRings)。《蜘蛛俠》拍到第三集,導演森溫美(SamRaimi)似乎不甘後人,到處放風這是系列「面目全非」前的最終回。
作為「最後一部曲」,傾巢而出是意料中事,故此無論在《蜘蛛俠3》或《魔戒3》中,觀眾皆看到了多條劇情線同步發展。多線鋪張,掌握得好可把細水滙成河,製造一浪接一浪的高潮;反之橫生枝節,只會削弱了電影的凝聚力。《蜘蛛俠3》屬於後者。
事有湊巧,《蜘蛛俠3》與《魔戒3》中的男主角皆一度入魔。大英雄捨正從邪,繼而重返正軌,當中的心理反覆,需要充份刻畫才具說服力。《魔戒3》改編自經典長篇小說,主角入魔的重頭戲經過細密部署;反觀《蜘蛛俠3》的劇本創作,乃編劇從歷年漫畫中抽取歹角與劇情拼湊而成。
人生由愛情、友情、親情及事業組成,為了強調主角彼得柏加(PeterParker)踏上了人生交叉點,導演按圖索驥,發展出四條劇情線。劇情線一號,彼得與女友鬧分手(愛情受挫);劇情線二號,彼得遭好友尋仇(友情受挫);劇情線三號,彼得遇上殺害叔父的真兇(親情受挫);劇情線四號,彼得與另一年輕攝影師爭上位(事業受挫)。四線並行,四重打擊,但電影並非一條加數算式,量多,不等於功率大。
上兩集《蜘蛛俠》皆以力敵一反派為重心,這次的沙魔(Sandman)造型有趣,角色有血肉,如果專注環繞他與蜘蛛俠的鬥爭發展,電影將會更可觀。毒魔(Venom)把蜘蛛俠「染黑」是個耀目的點子,但來歷欠缺交代。時間有限,倒不如集中火力寫好以上兩條線,欲包羅萬有,結果顧此失彼。電影中有不少多餘劇情,例如綠魔二世在正邪之間三度轉折,徒添混亂,倒不如讓他在失憶後正義到底。愛情線是全片最弱一環,感情危機加油加醋,相當堆砌,角色眼淚氾濫,那位既是警長女兒、又恰巧是彼得同學的「第三者」樣子一點不討好。
《蜘蛛俠3》衰貪心,故事比前兩集遜色,動作及特技則更勝一籌──空中交戰場面動感澎湃,立體視效直迫大阪環球片場4DShow;沙魔在「粒子分解實驗場」誕生一幕設計獨特,既新奇,也感人。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