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富論:歐洲企業踏上併購路

暢談富論:歐洲企業踏上併購路

近年來,歐洲企業在業務經營上面對外來的龐大競爭,無論以業務規模或市場佔有率計算,都落後於較進取而善於利用收購合併的美資企業,若以市值計算,更落後於在發展步伐上落後多年的中資企業。中資企業受惠於股市急升及A+H股兩地上市,迅速壯大市值,舉個例子,大概十多年前,亦即亞洲金融風暴之前,以市值計算的全球銀行十大排名榜,多數由日資或歐資銀行組成;大概5年前,主要美資銀行已取代日資成為主要大銀行;近年,多間中資銀行已榜上有名,取代多間歐資銀行的十大席位。

發展模式日漸進取

歐洲企業過去在發展模式上比較保守,現在它們必須貫徹地進行企業改革,才能保持競爭力及領導地位。近期我們經常在新聞報道聽到有關一間老牌荷蘭銀行成為多間外資(主要分為歐資及美資)金融機構收購合併爭奪戰的目標,當中一間歐資金融機構提價相當進取,盡顯志在必得的決心,這顯示現在的歐資企業態度較以往進取,並以向外購併為主,不少機構投資者亦預期此類的大型收購合併事件在歐洲陸續進行。
歐洲市場於首季表現穩健,大市承接2006年下半年走勢,繼續向好,直至2月底,由於其他市場事件觸發,出現短期大幅拋售,但於3月中重拾升軌。雖然歐洲經濟及企業盈利造好,超越全球其他已發展市場,但季內推動股價向上的真正動力為有關併購的市場揣測。有關情況導致兩極市場出現,以中型股為主的行業,如:非必需消費品、物料、必需消費品及工業股,因容易成為收購對象,全部報升逾8%。反之,能源、電訊服務和資訊科技股全面下挫,而金融和健康護理股上升不足1%。

經濟增長持續向好

領先指標顯示,歐洲經濟增長應持續利好,並且較美國和日本強勁。美國生產的跌幅可能較預期為高,仍是上述預測的主要風險,而房市的困境亦引發其他問題。在歐洲,盈利預測顯示,企業盈利及股息增長持續,盈利動力則為中性。股票平均估值造好,但受到收購揣測的影響,中型股的強勁表現導致中位的估值過高。然而,游資持續充裕,加上吸引的機會仍有待發掘,令普遍投資者相信,即使市場調整須持續一段時間,歐洲市場仍可創造可觀回報。
歐陸經濟狀況相對其他多數地區理想,以價值投資而言,投資者可把握市場調整的機會,以較合理的股價吸納具優質管理和理想前景的股份。
總括而言,歐洲區內企業重組活動持續及積極推行節流措施,加上本地需求復蘇動力加強,都有助支持歐洲企業盈利及經濟穩固增長。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