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0年百人誌<br>陳永燊 帆船喻逆境「冇風時要駛埋一邊」

回歸10年百人誌
陳永燊 帆船喻逆境「冇風時要駛埋一邊」

如果不是帆船,陳永燊可能不會接受《蘋果日報》訪問。父親是愛國商人、「製衣大王」陳瑞球,堂兄是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陳永燊有紅色的家族背景,卻醉心於英國人傳統的帆船運動,三十多年前已經加入香港遊艇會,更是該會比賽紀錄保持者。回歸十年,香港經濟起起跌跌,陳永燊認為做生意與玩帆船一樣:「冇人可以逆水行舟,冇風嘅時候,要駛埋一邊等機會,有風就要駛盡𢃇。」 記者:林浚川

英國人憑船建立日不落帝國,幾乎所有殖民地都有遊艇會舉辦帆船活動,香港也不例外。1849年英人成立維多利亞賽舟會並舉辦首次賽事,至1893年,該會正式向英國海軍申請,將會所易名為「皇家香港遊艇會」,回歸前百多年來一直是英國官商和軍人的高級俱樂部,如前財政司麥高樂(任期1991-1995)便是箇中好手。
陳永燊在英國留學時愛上帆船,上世紀70年代返港後,隨即加入香港遊艇會,成為少數華人會員。「嗰陣我諗計埋我,華人會員加埋都唔夠五個,而且當年可能因為股災,所以入會費唔貴,只係1,000蚊。」不過,時移世易,如今香港遊艇會入會條件是購買該會30萬元債券,還要通過審批。而華人會員比例亦持續增加,至今全體約11,000名會員中,四成半是華人,包括「小小超」李澤楷及鋼鐵大王龐鼎元的二公子龐輝,龐更是世界知名的帆船運動愛好者。

英國海軍派船護航

與許多機構一樣,香港遊艇會在回歸後除去「皇家」之名,以一條中國龍為會徽主體,摘下了「皇冠」,加入了紫荊花,只是英文名稱仍然保留「Royal」字眼,全稱「RoyalHongKongYachtClub」,與一百年前一樣。陳永燊認為這是歷史特色,值得保留。「好多地方都係咁,好似南非,佢哋個遊艇會都一樣仲有Royal字眼。」
除名稱及會徽改變外,英國皇家海軍參與香港遊艇會活動的傳統,也隨主權移交而消失。陳永燊憶述:「以前我哋搞比賽,好似由香港去越南、菲律賓,英國海軍都有派船艦護航,佢哋仲有艘訓練船叫『復仇號』,由海軍官兵組隊一齊玩,97後呢艘訓練船都走埋,好似去咗新加坡。」
回歸後香港「馬照跑、舞照跳」,即使面對金融風暴,陳永燊也「船照玩」,沒有受經濟影響。他經常說:「平有平玩,貴有貴玩,兩三萬蚊一艘小艇我都成日玩,帆船唔係話要有錢至玩得起。」話雖如此,他去年還是斥資千萬港元,買入新船,希望打破自己01年在「聖法蘭度帆船大賽」締造的最快成績,該賽事回歸後只曾於03年因沙士被迫取消。

18帆船齊集避風塘

陳永燊現時是上市公司長江製衣集團執行董事,家族中人與中央關係密切,記者提到中港關係和特首選舉,陳永燊都避而不答,講到帆船,卻口若懸河。他經常以帆船比喻做生意和做人:「帆船運動講求團隊合作、耐力及智慧,冇風嘅時候,要駛埋一邊等機會,至少唔會打倒褪,有風就要駛盡𢃇,勇往直前,最緊要了解自己嘅實力,千祈唔好搞到翻船。」語畢,洋名阿Sam的陳永燊跳上他那艘千萬戰船「飛快52號」出發參賽。
訪問當日正是07年度聖法蘭度帆船大賽起步日,包括「飛快52號」在內的十八艘帆船,一早齊集香港銅鑼灣避風塘作好準備。突然岸邊傳來「砰」一聲巨響,原來是「怡和午炮」響起,提醒港人已經中午。不經不覺,這傳統已維持150年。此時一位洋人選手忽然站到船頭吹奏蘇格蘭風笛,令避風塘充滿着英國情調,一切彷彿回到從前。但記者知道,那一曲肯定不是《天祐女皇》(GodSavetheQueen)。
回歸10年倒數57日

香港遊艇會會徽在回歸後,摘下了「皇冠」,但英文名稱仍然保留「Royal」字眼,陳永燊認為這是歷史特色,值得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