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金眺望:碳 市 - 方卓如

國金眺望:碳 市 - 方卓如

曾經有港交所董事提議香港發展carboncredits的交易市場。如果這位董事有機會讀過世界銀行最新發表的2007年碳市市場發展趨勢報告,應該知道香港人提不起興趣。
由KyotoProtocol衍生出來的生意,造就了所謂CarbonMarket──碳市。發達國家買carboncredits,令自己可以繼續排放,是用錢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之最佳佐證。根據報告,06年全世界碳市的交易額是300億美金,即是大概2400億港元。2400億?還低於港股兩個星期的成交額。一個如此細小的交易市場,對於見慣六合彩7000萬,遺產1000億,指數上落幾百點大風大浪的香港人,只不過是小兒科。
300億美金的交易額,有近八成半是歐盟限額的互相交換,只有一成多是以項目為基礎的排放交易,即是左手食支煙,右手種棵樹的補償方法,總值50億美金。而其他自願減排,經過民間交易所例如CCX或NSW的交易,只得1億美金。1億美金,佣金隨時百零萬,夠邊個分?這個碳市毋須再花時間研究在香港是否可行,一眼就可以批死。
早前國際能源組織預計,中國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令中國官員激得紮紮跳,矢口否認,說這是西方陰謀,意圖拖慢中國發展速度。假如官員有機會讀過這份報告,就可以用數據反駁,毋須開口埋口都用陰謀。左手食煙右手種樹的CDM項目,有六成是由中國出口。換言之,中國是carboncredits的出口大國,《金融時報》都有報道。官員其實可以反駁,沒有中國,歐洲日本就要減排拖累經濟。中國其實是全球減排兼經濟向榮的功臣。
雖然可以有各種數據,反駁排放元兇指控,但按常理推測,中國成為排放大國,似乎是指日可待。汽車越來越多,滿街是柴油貨車,燒煤發電越來越厲害,又怎會是環保先鋒?如果中國官員夠市場觸覺,應該即時訓練更多檢證人,狂印減排項目證明CERs,賺鬼佬錢之餘,又可以表示自己是環保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