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美股雖然下跌,但4月份表現仍然錄得自03年12月以來最好的單月升幅──道指升5.7%、標普500和納指分別升4.3%。宣傳機器一經啓動,布殊臉上又怎不金光閃閃?
前日美國發表的幾個經濟數據,表面看似毫無新意,然而細嚼之下,發覺佔GDP70%的經濟動力似乎已開始𣲷油。3月份個人收入升0.7%,消費開支則上升0.3%,反映在樓市急劇下滑和油價上升的環境下,縱使收入增加,也無法多掏腰包,一來無機㩒,二來被油商間接抽了稅。難怪標普500指數中的零售環節,創下6星期最大跌幅,兼且30隻零售股中,有29隻下跌,拖累該指數周一大跌11.7點,跌幅接近道指的1倍。
另一個數字是3月建築開支只升0.2%,比2月的升1.5%遠遜,加上4月份芝加哥採購經理指數由3月61.7的兩年高位急挫至52.9,顯示無論與房屋有關的環節或製造業,都相當疲弱,遂惹來華爾街3大行──美林、高盛和瑞銀異口同聲向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發炮,指Ben哥死牛一邊頸,口中只顧壓通脹,卻不理經濟,做法是錯誤的,因為這樣會使市場有通脹和利率上升之預期,從而不敢投資或消費,經濟又怎有運行?
指摘歸指摘,傳統中央銀行家通常以壓抑通脹為首任,因為見過鬼怕黑也。至於經濟周期有上有落乃無可避免,資產價格亦有升有降,皆不是決策者可以駕馭者。3大行如斯反應,意欲如何?
其實儲局目前已陷入兩難:通脹依然高企,經濟則滑坡,加息或加速經濟「崩圍」,減息又怕隻餓「狼」(通脹)「發圍」,你說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