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報道,上海交易所與包括滙控在內的知名外國企業,商討將股票在內地掛牌。《金融時報》點睛的意見是,這動作是要為半死的交易所回魂。
滙控的反應,反而毋須太過在意。人家好意邀請你到自己的地盤掛牌,生意人自然客客氣氣說:「有趣有趣,可以考慮」,難道會一句駁回「你儍㗎?」所以,上交所的高層聽見滙控說好毋須太早高興,港交所聽見上交所搶客亦毋須太過擔心。但反而上交所這個時候去敲外國公司的門,當中應該有點戲。
內地股市現時「錢多貨少」,自然越升越有。如果平日上證券行㩒股票機的公公婆婆都知道,上交所難道會懵然不知?要解決貨少這個問題,單是H股紅籌回歸A股已經有排做,外國企業遠水救不了近火。
既然上交所主要是要名並不要貨,即是求人。求人自然要帶備禮物上枱,否則未開口已經被人送走。上交所千辛萬苦可以約見大公司的高層,當然不會蠢到說一句「來上海掛牌吧」,「好呀,考慮考慮」,接着食翅等埋單。夠膽找上門跟滙控等見面,一定是有一連串的未來發展變動藍圖給滙控過目,讓他們覺得到上海掛牌「有得諗」。上交所究竟帶了甚麼讓滙控過目,令浸鹹水長大的滙控高層感覺這班人並非「吹水」,才叫人最有興趣。
滙控始祖其實原籍上海,是逃離撤退到香港才發揚光大,往日在上海外灘的總部都被充公。要他們回歸上海,是歷史大事,將來拍板成事那一位高層要向股東交代。如果置地因為怕回歸而要遷冊新加坡,滙控返轉頭到上海掛牌就是一項矚目的政治姿態,將來在位的國務院總理都要出席掛牌儀式。種種迹象顯示,滙控到上交所掛牌,並非上交所一位職員忽發奇想就可以膽粗粗成行,一定是有一整套由上而下的構思想法基本成形,才指派上交所出面開聲。
這套package有甚麼「架生」?除了監管、會計準則、收購合併要求、持股量或其他資料披露等等,還有甚麼?大陸做事可以非常迅速,因為毋須甚麼諮詢文件。港交所證監會如果覺得同內地的關係不錯,應該打聽一下這套package是甚麼內容。知己知彼,否則香港連金融都無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