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在上海看過我在上海時裝週展出的系列,十分誠意邀請,「如有機會請到我們在武漢教堂旁的酒吧秀一場,那教堂前面小廣場適合非常……」
武漢,教堂?
去過武漢三次,對上一次起碼十二年前,真是一個大城市,然而破破舊舊與印象中解放前集經濟、政治、運輸、軍事甚至間諜的長江中心,武漢三鎮相去甚遠。再說,教堂這物事跟這樣土的一個城市似乎又拉不上關係。
就是這個角度,今天在內地,教堂=西洋文明。有教堂的城市表示在上世紀甚至再對上一個世紀,和洋人打上交道接觸了西方文明,與國際接軌一道明證。上海當然沒法說了,徐家滙天主堂與明朝天主教徒徐光啓關係千絲萬縷,其他教堂不計其數。法國人的天津,德國人的青島,還有最早與西方人接觸,最先說英語的廣州在沙面在長堤在芳村在東山……的教堂多不勝數。有教堂表示文明,表示柔揚聖樂曾經飄飄教化蠻荒落後地區的羔羊。
想:幾柱耶穌光透過教堂染色玻璃射到跪在聖壇前默默訴告天父紅男綠女,一切被洗滌了,淨化了;與吵吵鬧鬧滿天神佛劃清界線,文明高下立見,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的往事。
誰也預見不了解放後文革了的中國教堂,在新世代中竟然又站起來了,更以一種超然的,國際的位置切入。
剛到武漢那天,不敢相信這個十年之後再來的城市如此天翻地覆,車過漢江到武昌,回頭一瞰,漢口的高樓大廈氣勢不凡,起碼七分似浦東。晚上到路加位於江岸區鄱陽街四十號1881酒吧,一旁教堂為俄羅斯東正教,原名阿克桑德聶夫堂,於1893年完工,1881年俄國沙皇到訪中國,曾經來過武漢,為這裏的俄僑選址定基,為此酒吧取名1881以作紀念。
為此尋訪書籍,發現武漢大大小小超過一百年或近百年的教堂有數十家,最大的一家叫柏泉天主堂,建於1870年,為羅馬天主教聖方濟各會所屬。
深夜駛車進入江邊酒吧區,在防洪長堤下建成連綿數公里不下百數十間長條形各式High吧,燈紅酒綠背後的江邊大道,在破舊遷建物清理後是長過一公里的大道,全皆近百年西方大廈,賽過上海外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