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完蘇州,出發到杭州。
老實說,我對杭州的新派菜並不感興趣。幾家老店,說是做傳統的,但連東坡肉也失去水準。一塊肉,用一個小紫砂缽盛着,缽中飄滿肥油,已和東坡肉走油的原意差得老遠,有其形無其味,不吃也罷。要吃杭州菜,還得去香港的天香樓。
在杭州要拍的是「茶宴」和「筍宴」,前者用茶做了十二道菜:八味冷碟、花港觀魚、雷峰夕照、滿隴桂雨、雲栖竹徑、黃龍吐翠、三潭印月、龍頂上素、曲院風荷、茶汁小龍、龍井茶湯圓、茶果。
中國人做菜,都喜歡給個如詩如畫的美名,看了摸不到頭腦,時要讀英文解釋才知道吃些什麼。這頓茶宴也不例外,師傅花了許多心機倒是真的,其中最好吃,也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用茶汁包的小籠包皮,顏色碧綠,十分誘人。
「伊家鮮」這家菜館,招牌由金庸先生題字,看了即有信心。他們做的是些農家菜,有媽媽下廚的味道。
當今春天,筍特別肥大味濃,替我們準備的筍宴,沒有花巧,着着實實,愛吃筍的人不可錯過。
拍攝完畢後,工作人員也在這裏用餐,大家搶着吃的,是一種用雜糧做的饅頭,肚臍形,中間凹了進去。配菜煮得很油,味很濃,用湯匙勺了塞進去,就那麼送入口,那種美味,畢生難忘。
老朋友毛毛和青青的「青籐茶館」也非介紹不可。兩位杭州小姑娘,本來在酒店做接線生,工作一枯燥,跑出來創業。茶館從小小一家開到大,當今的有六萬呎,只要付五六十塊就可以泡上幾小時,精巧的小吃任食,茶喝得個夠,故生意滔滔。
這次蘇杭滬之旅,上海住一天,蘇州三天,杭州兩天。一個一小時的節目,花了六日功夫,沒有偷工減料,不能說不用心了,觀眾接不接受是另一回事,但我們已盡了力,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