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漢被刺穿大動脈 伊院涉失誤<br>割胃減肥 死在手術台

胖漢被刺穿大動脈 伊院涉失誤
割胃減肥 死在手術台

【本報訊】癡肥影響健康,近年醫學界為癡肥人士進行縮胃及束胃帶等減肥手術,但伊利沙伯醫院上月初進行該院首宗縮胃手術,即告失敗。醫生為病人插入腹腔鏡,還未開始割除部份胃部時,懷疑腹腔鏡刺穿大動脈,病人即時嚴重失血,於手術台上搶救無效死亡。這是本港進行數十宗同類手術以來首宗死亡個案,伊院即時叫停所有減肥手術。 記者:梁洵瑜、白琳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成員鄭家富批評,醫生若首次做這類手術,醫院應確保醫生已接受足夠訓練,並與同類手術經驗的醫生一起進行手術,減少出錯。若今次證明醫生手術期間疏忽「拮錯血管」,死者家屬可以索償。

伊院首宗縮胃手術

本報獲悉,伊利沙伯醫院一直沒有進行減肥手術,上月初卻為一名年約三、四十歲、因過胖而患有糖尿病的男性病人,進行首宗腹腔鏡縮胃手術。在病人腹腔上開數個小孔,插入腹腔鏡縮胃,當醫生插入腹腔鏡後,還未開始切除胃部的步驟,已懷疑錯誤地刺到腹部大動脈,病人嚴重失血,搶救無效死亡。
由於病人死於手術台上,按例將交由死因裁判官跟進。伊院首次進行此類手術已告失敗,故即時停止所有減肥手術。據悉,負責的醫生以往未有進行同類手術,也無安排其他曾進行這種手術的醫生或外國專家合作。
伊院發言人回應本報查詢時承認,有病人在接受縮胃手術期間不治,對死者家人致以深切慰問。該院強調,負責手術的醫生是富有經驗的微創手術專科醫生,曾處理複雜的腹腔鏡手術,過去三年有觀摩不同醫院進行同類手術,並參加手術工作坊。
其實,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很少進行減肥手術,以往主要由中文大學醫學院以研究性質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進行,瑪麗、東區醫生也曾進行少量手術。若公立醫院因病人臨床需要這類減肥手術,毋須額外收費,但在私家醫院進行收費由4萬至11萬不等。
醫管局回應稱,過去公立醫院進行過約90宗同類手術,主要治療因過肥引致心血管及睡眠窒息症等,局方強調此乃個別個案,公立醫院不會因此暫停此類手術。
曾在威院施行減肥手術的仁安醫院外科顧問醫生梅力文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不會評論個別個案。他指出,縮胃手術的做法是以小釘子把胃的大彎,垂直切割約八成胃部,胃部形成一個約150毫升的香蕉形小胃,令病人食量大減。

肥病人手術較複雜

他強調,縮胃手術風險很低,臨床研究顯示死亡率只有約0.1%,但有0.5%病人的胃部駁口會滲漏、流血或感染。過去本港曾進行數十宗縮胃手術,未有死亡及嚴重併發症個案,外國的死亡個案過半是因麻醉後病人出現中風、心臟病及血管梗塞所致,與減肥手術無關。
梅力文強調,腹腔鏡肥胖手術有專門技術,「同肥人做腹腔鏡,同一般病人唔同,佢哋啲肥膏可能有成呎厚」,要有足夠臨床訓練,甚至要用上特長的腹腔鏡,才可伸入病人體內,故中大過去數年引進各種減肥手術,醫生均須接受長期臨床訓練,最初期的十宗個案更與外國有經驗的專家一起進行,直至熟習技術為止。梅力文認為,肥胖足以致命,若癡肥人士臨床上需要接受外科手術,「做手術嘅好處,係大過唔做」。
外地近期發生多宗減肥手術後死亡事件,去年7月新加坡一名約392磅的旅遊巴士司機兼跆拳道教練,兩度入院接受束胃手術後因傷口出現併發症逝世。另一名英國女子手術後成功減去一半體重,卻因身體流失大量蛋白質而死亡。

伊利沙伯醫院首宗縮胃手術示意圖

1)一名肥胖男病人上月初在伊利沙伯醫院接受腹腔鏡縮胃手術

2)醫生先在病人腹部開小孔,插入腹腔鏡

3)懷疑腹腔鏡刺穿腹部大動脈,病人即時嚴重出血死在手術台上

不同減肥手術特點
腹腔鏡縮胃手術

《方法》
用腹腔鏡技術,以小釘子把胃的大彎垂直切割,令胃部形成一個150cc的香蕉形小胃

《適合人士》
體重指數(BMI)超過35的嚴重肥胖人士

《優點》
可短期內大幅減磅

《缺點》
切細胃部駁口有滲漏風險

《風險》
0.5%出現流血及駁口滲漏

縮胃手術垂直切除約八成胃部。

胃水球手術

《方法》
在胃部置入水球,減少胃部容量

《適合人士》
食量大、身體太重及不願做手術

《優點》
毋須開刀

《缺點》
減肥速度慢,水球最長可放六個月,取出後體重或反彈

《風險》
無外科創傷,非常安全

胃水球含有500至700毫升鹽水。

束胃帶手術

《方法》
利用腹腔鏡把矽膠製的胃帶索於胃上端,減慢食物進入胃部速度

《適合人士》
BMI超過25並有肥胖併發症人士

《優點》
減肥後可以解除束帶還原

《缺點》
減肥速度慢,5%患者可能要把束胃帶取出

《風險》
胃帶可能會移位或感染

資料來源:梅力文醫生及《蘋果》資料室

胃帶由矽膠製成,索住胃的上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