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Day:我們不是籮底橙 <br>教改叛徒騷

OpenDay:我們不是籮底橙 
教改叛徒騷

兆基創意書院,香港第一間藝術中學。一直有個令人想入非非的傳說:自從去年9月創校,招收了170名中四學生,至今仍沒有多少人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明天,傳說終於露了端倪,為了招收明年的中四、中五學生,這天訂為開放日。幾近「奇裝異服」的七彩校服讓你大開眼界,幕後玩家是藝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混合體,校長更是令羅范椒芬失去理智、激情地誓要「炒」而後快的4大「教改叛徒」之首──葉建源,事件曝光,彷彿冥冥中造就了這位眾人推舉的校長,成為「教改從地上開始!」的精神象徵。

記者:馮敏兒 
攝影:周旭文、馮敏兒

想做校長先問過全體老師

兆基創意書院因為李兆基捐出2千萬而得名,是一間學費約為2萬元1年的直資高中,對象是中四至中七的同學,與別不同是它在正規課程之外,加插了校本科目──藝術。現址位於土瓜灣一間平房村校,古意盎然,9月卻會搖身一變走進設計前衞、位於聯合道的新校舍。這間「藝術中學」的校長葉建源認為這是貨真價實的「實驗中學」,因為當世還未有幾個先例可循。
葉校長說自己見工時,遇上了平生第一次,更是聞所未聞的遭遇:「想做校長,先要得到全體老師的首肯!」一場從下而上的「直選」,一照面就是驚喜。原來「藝術中學」(總覺得比叫「創意書院」有想像力一點!)的創意教育總監藝術家馮美華透露,「其實我們都一直等着他!因為我們需要很強而漫長的合作關係,如果對領導有質疑就極影響長遠運作。」

■兆基創意書院是兩位主持與一眾藝術家與教師的夢想,代表人物是羅范椒芬的眼中釘葉建源校長(左)與創意總監馮美華。

■文傑同學在走廊彈他的結他,背後則是校長和全校老師的教務會議,彷彿大家都為了同一件事各就其位。

唔教校長教頑童

那葉建源又是何許人呢?竟深得一眾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原來他過去十多年一直有在報章發表文章,寫教育、寫教師見聞,也是對教改批判得最不遺餘力的局中人。他說:「羅范椒芬為人太緊張,其實我最初支持教改,但見落實的過程唔對路!其實我批評政府教育政策評論寫了十多年,過去教育官睇見唔高興,都唔會用權力對付你!我實在沒想過會出事!」
葉建源原是教中學的中文老師,做過文藝青年,也做過香港大學學生會副會長,「香港青年文學獎」的第9屆主席,95年進入教育學院當講師,一做11年多,研究教育政策。「我走遍全港中、小學,見盡不同學校的管理方式和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亦有機會到外國考察取經驗。我來是因為我有興趣做校長,雖然我在教育學院中是培訓校長,但我卻從未做過校長!」只是葉建源要做的卻是一個他從未見過的校長。「本來以為好容易適應,但搞的卻是一班好奇怪的人,他們帶着很多不同的經驗和思想,與來自教育界的我們擦出火花!教育界有很多既定的想法,難一下子改變!」他舉了一個例子:「上周六一群學生走上旺角街頭演出,傳統教育界一定大為緊張。而且校董會亦肯放開手,願意讓我們試好多新事物,這當然也是他們的期望。」

藝術特訓攻略

■早前的同學劇作,大字「我的夢」是否創意書院的主題?

■幾位同學要製造自己的護照,沒有地方名,沒有頭,只為創造自己的身份。

■善於噴畫塗鴉的同學在校舍教大家塗鴉之道。

■同學們的時裝設計。

■漫畫家黎達達榮今天來上堂,他教一門故事創作的課程。

■上環境建築藝術課時一景。

■上周六同學們走入只有消費、冇愛、冇藝術的旺角,名為「4月21旺角見」又名「創意書院移動藝術區」。

「籮底橙」精英大本營?

創意書院其實是一間正常高中,但要讀多門必修藝術科目,跨越電影、繪畫、建築、舞台、音樂各門,中學會考課程還必須選修:視覺藝術、音樂或設計與科技其中一科,那豈非給學生百上加斤?那它是一間專收充滿藝術才華學生的精英學校,還是專收「籮底橙」,正常學校搞唔掂的「另類學生」的收容所?

小班教學好幸福

原來都不是,亦全是,葉校長說:「學生水平參差,由好叻到未達水平的學生都有,成績太差會好難搞,但首要是學生對藝術對創意要有興趣,肯定不要死讀書,說話冇內容的學生!我們不是專門學校,不要求甚麼鋼琴7級,只要是有待開發的材料,我們會通過工作坊觀察學生對事物有否獨特的見解。」校長還說如果真有學生學習方面嚴重落後,但才華畢現,他們都會想辦法,現在就有滿腦子和滿會議桌上的方案、手段、計劃,例如給學生訂立不同目標,甚至不用去考會考,找一個師傅給他追隨,走回藝術師徒制的源遠傳統,就是不要浪費一班有藝術天份的孩子。
原來書院的教師有受過訓練的傳統老師,亦有一批從文化、藝術和創意工業界來的導師,漫畫、出版、衣服設計、現代音樂、舞蹈各界別的熟悉名字紛紛上榜,用電影講歷史,用藝術教數學是他們夢想的一部份。他們把會考課程減到最少,把時間留給藝術。創意總監馮美華說:「我們一班人相信或者以為,透過一些薈藝的課程,能令年輕人有創意一點,批判能力高一些,能獨立思考之餘,我們更強調對社會的關懷,希望年輕人對社會空間更加敏感,所以我們的所有課程都是環繞這些原則而設計。」這就是她們的「藝術在教育」(ArtinEducation)的教學夢想,「目的是從這裏開始,滲進一般主流學校,令年輕人在吸收知識時有另一種可能性。這是一個藝術與教育的crossover,不過無可否認亦是一件實驗,過程遠比想像複雜困難!」
不過全港老師、學生、家長一直爭取的小班教學,每班25位學生的夢想,卻是臨時地實現了,原來因為開創之始需要時間摸索,所以教署亦法外留情,准許這過渡安排,而這群學生更幸福,每年3個學期,每學期的最後一整個星期,都唔使讀書,可以全情投入創作;每星期兩天下午課全是藝術工作坊的creativepop,再加上固定的藝術科目。不過馮美華說:「我們不是做修補,只是提供另一個環境,過程還需要他們投入很多自發的能量,如果過去9年教育中他一向都唔自發,那的確很困難,因為我們冇迫佢!」

難得可自己配襯校服,一般中學冇機會,呢度單單恤衫就有灰、黑、藍、粉紅4種色,就是沒白恤衫,Tee亦有橙、綠、白、灰色,女孩子的裙則有黑和灰兩種。

文傑同學:我已讀完中五,別的學校因我超齡都唔收,只有兆基畀我重讀中四,因為我熱愛音樂同繪畫,仲喺學校搞咗一支樂隊,我平生未試過咁開心。

阿寶同學:同學不滿舊學校,頭髮不可電曲,耳環不可戴,頭髮長了又一定要紮,但呢度鞋可以自己配,老師亦唔會郁吓就鬧,發惡時都溫柔過人。我好似活在小社會,初時還歧視同學太出位呢!

同學們不但可以戴少量首飾,紋身彩繪亦可以,但潮流還是只興人皮水彩繪。

曾逸思同學:舊校冇美術科,呢度不但有自己想讀嘅課程,老師亦從不會悶,亦冇咁大壓力。

小曲同學:以前冇學過藝術,但呢度畀我好多自由發揮空間,喺老師身上學到好多東西。

澤君同學:因為鍾情戲劇,傳統學校嘅學生亦冇咁大膽,性感露骨嘅場面都唔准做,所以我絕對滿意現狀。

外國先例亦不多

根據葉校長的資料,在外國的先例也不是太多,比較接近是台灣的新港藝術高中,同是去年開辦,是同期不是先例。還有韓國的Haja中心「首爾青年另類文化工廠」和丹麥KaosPilotsInternational也很相似,但前者是體制外的,後者卻是大專。預計明年才建成的新加坡藝術學院亦是,但那是政府全資的精英藝術學校,搞的是藝術家培訓,投資費用就非常多。

■現屆同學可以參與新同學的面試,有份選自己的小師弟妹。除了三個老師外,前面一個空位是留給同學的。

當日除了有詹瑞文×梁款主持的講座:「創意教育為『甚麼』對談會」,由2:15pm-4:30pm,從早到晚還有多場bandshow、古典音樂、舞蹈、劇場表演,學生作品展和放映活動,是場學生大匯演。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的永久校舍,今年9月之後啓用。

「創意書院」開放日
日期:4月28日(10:30am-6:30pm)
地點:紅磡青州街2號
網址:www.creative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