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91年蘇聯分崩離析、新俄羅斯誕生以來首次國葬,要送走一手推倒共產蘇聯、被喻為「俄羅斯民主之父」的葉利欽(BorisYeltsin)。第一次國葬,有點混亂,有點倉卒,但在現任總統普京(VladimirPutin)、世界領袖和二萬俄羅斯民眾的送別下,這位改寫了蘇俄和世界歷史的人物,長眠莫斯科公墓落葬。葉利欽時代正式落幕。
在東正教的儀式下,在低沉哀慟的聖詩歌聲低迴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ChristtheSaviorCathedral)內,葉利欽的靈柩停放在教堂中央的金色拱頂下,讓群眾瞻仰他的遺容。
遺孀淚水不斷 鼻尖都紅了
這位俄羅斯首位民選總統,他長期被病魔煎熬,遺容略顯浮腫。他的妻子奈娜和女兒都穿上黑衣守在靈柩兩側,看着拿着鮮花向他最後致敬的民眾,一個個在靈柩前經過。三母女都哭紅了眼,奈娜更是淚水不斷,鼻尖都紅了。
這一天是送葉利欽的最後一程,一切恩恩怨怨都隨風而逝。被葉利欽趕下台的前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摒棄前嫌來到大教堂出席喪禮,上前親一親奈娜,喃喃慰問。
美國兩位前總統克林頓和老布殊都來了,他們執政時,葉利欽也是總統。兩人神情都透出哀傷,克林頓伸出右臂摟過奈娜,輕拍她後背安慰着。還有英國前首相馬卓安、已移居英國的俄羅斯富豪阿巴莫域治和各國代表,陸續抵達。
獲葉利欽一手提拔的俄羅斯總統普京,一直一臉木然。到了下午2時(本港時間傍晚6時),教堂關上大門,正式舉行國葬儀式。在普京帶領下,賓客手上都拿着一根幼長紅燭,隔着掩映燭光眼望葉利欽的遺體。主持儀式的東正教大主教讚揚葉利欽一生:「他記載着20世紀一場戲劇性的歷史,他感受到人們渴求自由,於是把自由帶給我們。」
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老布殊的引領下,各國元首及代表逐一向葉利欽最後敬意,他們手持幼長的紅燭,慢慢經過靈柩,生前是友是敵已經不再重要。簡短儀式後,蓋着國旗的靈柩在衞隊護送下,移往莫斯科南部建於16世紀的新聖女公墓(NovodevichyCemetery)落葬。
民眾不捨「我的年代結束了」
莫斯科對葉利欽逝世有點冷漠,有人說要以沉默慶祝他的離世,只有大約二萬人到過大教堂瞻仰遺容,但來的人都充滿感恩之情,捨不得這位帶來民主與自由的「人民總統」。「我的年代結束了。」經歷改朝換代的馬滕亞諾娃傷感不已,無論如何不捨也得告別。
教堂由前晚開始通宵開放,間中出現人龍蜿蜒。與妻子同來的巴比什夫說,「等多久也要等,他是我們自由的象徵」。一名醫生也來致敬,指葉利欽由共產主義者手裏解救了他,「他把房產還給了我,但人們現在已經忘記了他的功績」。
葉利欽周一因為心臟衰竭逝世,終年76歲。克宮宣布昨天為全國哀悼日,政府建築物下半旗致哀。葉利欽家鄉烏拉爾斯市(Urals)有意把主要道路「列寧街」易名為「葉利欽街」紀念他。
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美國有線新聞網絡/俄羅斯《莫斯科時報》
葉利欽與前蘇聯領導人國葬比較
葉利欽:儀仗隊護送遺體進入金頂救世主大教堂
前蘇聯領導人:遺體移送莫斯科「圓柱大廳」(HallofColumns),舉行國葬
葉利欽:市民瞻仰遺體
前蘇聯領導人:讓市民瞻仰遺容(列寧的瞻仰每人限時80秒;史太林遺體停放三天供人民瞻仰;據報布里茲涅夫遺體太重,壓毀靈柩,要改為裝在金屬棺中送往紅場)
葉利欽:靈柩由黑色平治運載,抵達公墓,將靈柩放在炮架上,由裝甲車運入墓園
前蘇聯領導人:列寧靈柩在軍方將領開路下,由蘇共高層抬出圓柱大廳;當年史太林的靈柩放到炮架上,送往紅場上的列寧墓
葉利欽:在莫斯科新聖女公墓落葬
前蘇聯領導人:火化後骨灰埋於紅場;只有列寧遺體放在列寧墓供人參觀;史太林遺體亦送往列寧墓,61年移走下葬
葉利欽:鳴炮三響
前蘇聯領導人:史太林下葬當日,正午時分鳴炮
葉利欽:全國哀悼一日,下半旗致哀,取消娛樂節目
前蘇聯領導人:全蘇聯、中國、東歐多國在正午時分默哀5分鐘;布里茲涅夫死時全國哀悼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