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世界:默哀時刻 - 柯翰默

美國與世界:默哀時刻 - 柯翰默

對於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的大屠殺,我們能說些甚麼?該說甚麼?很少。32名無辜師生,被精神異常的殺手隨意以最殘忍的方式殺死。對於這種悲劇,唯一重要問題是天理審判,但很不幸的是,在當今這個政治化環境下,這場屠殺難免被拿來在意識形態上大做文章。

精神病控制是關鍵

長期以來爭辯不休的槍管問題隨即再度爆發,海外之前已指摘美國槍管過度寬鬆。
倘若槍管法例嚴苛,趙承熙肯定難以取得大開殺戒所需的武器與彈藥。然而,我們不應對法例抱錯誤幻想。俄克拉何馬城大爆炸兇嫌麥克維(TimothyMcVeigh)已證明,大屠殺還有其他方法。不管法律多嚴苛,決心逞兇之徒總能取得槍枝,嚴厲槍管只會使奉公守法的公民失去自衞的武器。瘋狂大屠殺畢竟很罕見,持械入屋行劫卻很常見。
如果我們要討論政治議題,更攸關的議題並非槍管,而是精神病控制。我們在半個世紀之前做出決定,不可以輕易把那些行為古怪、實為瘋狂的市民拘禁在精神病院內。這項人道決定卻造成無法避免的後遺症:一些確實需要隔離的人,卻得以在街頭流連。
趙承熙的精神問題是有迹可尋。他曾在校內跟蹤兩名女生,維珍尼亞理大校警曾試圖強迫他入院不果;一位老師曾轉介他尋求心理輔導,甚至連同學也看出他內心狂亂的危險迹象。前校友麥克法蘭曾寫道:「趙的劇本……確實有古怪而恐怖的暴力。在那天劇本選讀課上課前,我們還在互相討論,真的很擔心他會不會變成校園槍手。我甚至開始假設如果他持槍走入課室,我應該怎麼辦。」
以前這種心智狂亂的人,很可能被鎖在州立精神病院,而非州立大學。但是我們寬容的社會,卻做出取捨,給予精神異常者脫離束縛的自由,明知這種縱容很可能導致非常罕見而可怕的風險。

大屠殺事件被利用

我認為有人必定利用維珍尼亞理大屠殺事件,來倡議社會政策,但是當一名認真的總統參選人,居然利用它作為主打議題的意識形態框架,就教人失望。
政論家史密斯(BenSmith)注意到奧巴馬(BarackObama)在屠殺事件的數小時後,在密爾沃基市的演說。這些還真要親耳聽見才會相信。他在哀悼悲痛後說:「我希望這讓我們更廣泛反思,我們確實受到各種形式的暴力……暴力未必全屬肢體上的。」
他心裏想的是哪幾類呢?首先,「伊穆斯(DonImus)針對拉特格斯大學女籃隊員的言詞暴力……目的是侮辱她們……那是一種暴力形式。這可能是較為隱晦的,未必浮現到我們今日哀悼悲劇的程度。」幸好伊穆斯的「暴力」程度不到趙承熙的等級。
其次則是工作外判。「男男女女因為工作被外判到其他國家而發難,訴諸暴力。」
奧巴馬又指,劣等學校與劣等社區也是暴力的形式。這還沒完,他還提到達爾富爾,指摘美國奉行的「外交政策,好像達爾富爾兒童不如本地兒童,所以我們容忍那裏的暴力」。以反對推翻當代大屠殺魔頭侯賽因自豪的奧巴瑪,莫非是在建議我們入侵蘇丹?
誰知道。把暴力定義降級為電台名嘴失言與工作外判,在平時可能只是不用腦筋所致。不過在32名無辜者慘死、屍骨未寒之際,做出此等比喻,不只是沒品,甚至該遭天譴。
或許在奧巴馬大肆宣揚的後意識形態政治下,我們把難以形容的邪惡與無邊無際的悲傷轉換成政治肥料之前,我們可以恭恭敬敬地為受害者默哀。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 柯翰默CharlesKrautha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