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是中國文化的獨特思維,老子的《道德經》便曾提及:「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其後的兵家對「勢」又詳加發揮,例如《孫子兵法》便有《勢》篇。但甚麼是「勢」?
「勢」可聚可散,所聚的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人氣。遊行示威,能聚集五十萬人,那就成勢,稱為「氣勢」。世事的成敗在「勢」,能乘勢、順勢的,如港人說的「食住個勢上」,會是事半功倍。
「勢」有自然之勢,也有人為之勢,那是「造勢」。「造勢」之時,是算術級數;「成勢」之後,是幾何級數。「勢」是事物變化的根本,有「勢」便生氣勃勃;無「勢」則死水一潭。《孫子兵法》論「勢」:「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便涉及「造勢」的兩種因素,一是速度,二是時間。
中國談「勢」的詞語特別多,如形勢、財勢、聲勢、局勢、趨勢、情勢、態勢、頹勢、威勢等,以至有所謂勢均力敵、勢如破竹、勢孤力弱、勢成騎虎等,屈指難數。
《辭海》對「勢」字有四解,一指事物力量的趨向,二指沖擊力,三指權力,四指自然界現象。西方人有將「勢」譯為energy(能量)。而能量也有靜能和動能,靜能階段是蓄勢待發,動能時才發揮沖擊力。
若「勢」指權力,在今日社會,其能量主要來自金錢,有錢就有勢,所謂「財雄勢大」。像二○○八年美國大選,競逐者能否籌措巨額政治資金是個重要的衡量標準。上屆大選,布殊便籌得二億九千多萬美元,估計今屆大選,這數字會更上層樓。誰人當選,看其籌款數字有多少,可知過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