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 不再是一個流動的饗宴

巴黎 不再是一個流動的饗宴

已故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ErnestHemingway)曾說:「年輕人啊!如果你們有幸住在巴黎,它將永遠是一個流動的饗宴。」但海明威眼中美麗的巴黎和法國,今天風光不再。
兩名法國青年,一個是精英分子約宗(Jozan),一個是來自低下階層的摩洛哥裔人森尼(Senni)。他們都是30來歲,但都作出同樣的選擇──離開法國,尋找更光明前途。
約宗就讀巴黎一流學校,現在寧願出國在倫敦商學院攻讀工商管理,還打算留在英國工作:「作為一位有野心的年輕人,法國不適合我。」森尼在東南鄉鎮長大,自小飽受歧視,長大後找不到工作,只好遠走倫敦,開顧問公司,他直言「無可奈何」。

220萬人出國打工

兩個青年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法國出外工作的人,多達220萬人。說這是全球化的結果,法國人會不滿,他們會說,迫使他們離開的原因,是法國高企的失業率、嚴重的種族歧視、官僚的政府作風、僵硬的勞工法律。
在已故社會黨籍總統米特蘭的勝利下,法國人每周工時35,工時短,福利高,僱主都不敢聘長工,年輕人失業率高達22%,大學生失業率更是全歐最高之一,新一代沒出路,國家沒前景。
在法國街頭,可道聽塗說的,都是約宗的講法:「法國需要新領袖,讓國家適應這個新世界,讓國家繼續前進。」求變,是法國選民的訴求,不求變則巴黎饗宴只是過去的好日子。
今次大選三名大熱門有不同的解救點子,薩爾科齊主張廢除每周35小時工作規定,羅亞爾要財政支援企業,貝魯走中間路線。但法國年半前推行新勞工法,准僱主和26歲以下員工簽訂「首次僱用合約」,在兩年內毋須解釋開除年輕員工,結果引爆巴黎騷亂。增加工時、財政支援企業,是否能讓法國走出沉淪,不知道。
美國《時代》周刊/英國《獨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