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報紙上讀到一篇專欄文章,題目是《寧靜的澳門在哪裏?》,很有同感。
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澳門代表第一次出門的經驗。我自己是在剛上大學的一年,趁假期和幾個同學到澳門,第一次衝出香港,非常興奮,印象深刻。
澳門的好處,是發展得比較遲,街道、建築,店舖,以至生活面貌,得以保留較多的古舊情趣。加上幾百年的葡萄牙殖民,形成有一種南歐漁港的韻味。這是澳門珍貴的資產,中國人要踏出國門,要看看外面五光十色的世界,澳門是很有吸引力的第一站。也是由於這個原因,澳門城區攀上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座,令香港垂涎欲滴。
只是澳門也不能不講求發展,於是近年急速變臉,高樓櫛比鱗次,道路車水馬龍,煩囂情況,不讓香港。能夠悠閒地在大街小巷蹓躂的日子,漸漸變作回憶。
那麼,澳門的寧靜是不是一去不復返呢?我不能確切回答,但覺得應該努力拯救,而且很樂意獻上一點意見。
澳門人口約五十萬,道路交通,不應像現在這樣擠塞。澳門多舊街老巷,難以擴闊,這是原因之一,但恐怕更主要的是隨着生活改善,私人車輛越來越多,道路難以負荷。我的獻計,是逐步取消私人汽車,除了特殊原因如年邁、疾病、傷殘之外,不允許私人擁有車輛;對公營部門,也要嚴格控制。民眾出入,由完善的公共交通代步,政府以公家力量,保證四通八達和免費乘載,但對遊客則收取車資。公共交通可以維持現時幾間公司經營競爭的局面,政府按乘客數量向汽車公司撥款。這樣子,澳門民眾的行動自由和方便基本上不受影響,但交通變得暢順,空氣逐漸清新,整個城市得以重見往日的安寧悠然,而澳門會因為這獨特的措施而更為遠近聞名。
歐洲一些城市有類似經驗,可供借鏡;只是澳門推行起來,更有優勢,一則由於一國兩制,其他地方的車輛難以進入澳門,這是歐洲很多城市不容易做得到的。另外是澳門有強勢領導,有條件作出重大決定。所以,我希望早日有人向何厚鏵提出上述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