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衞生署監察社區傳染病最新資料顯示,4月8日至4月14日的一周,私家醫生每接獲1,000宗求診個案中,有6.1宗為紅眼症,比平時的一周增加2至3倍。其間一名幼稚園老師在校內傳染了5名2至4歲幼童,全部患者毋須留醫,現時情況穩定,校方亦已為校舍進行全面消毒。
泳池游泳要小心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曾浩輝表示,紅眼症發病的高峯期一般為每年6月至8月,雖然求診病例有所增加,但暫未能確定高峯期是否提早來臨,需要繼續監察情況,並稱如未來三周的發病數字持續高企,就顯示高峯期可能提早來臨。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指出,游泳是紅眼症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傳播途徑,故到泳池游泳時要特別注意個人衞生。但他認為引致紅眼症的細菌和病毒早已存在於社區中,每年也有求診個案,所以對近日出現較多感染個案不感意外,市民也毋須過份擔心。
紅眼症即「傳染性急性結膜炎」,由細菌或過濾性病毒感染引起,屬高傳染性疾病,容易在社區廣泛傳播,尤以5歲以下兒童最常受到感染。但患者一般病情較輕,大部份可以自行痊癒。要預防紅眼症,應避免用手觸摸眼睛,以及避免與別人共用毛巾、眼藥水、眼部藥物、眼部化妝品和其他可能接觸眼睛的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