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熟收割的族群(二)tweens - 畢明(廣告腦作總監/影評人)

夠熟收割的族群(二)tweens - 畢明(廣告腦作總監/影評人)

有否察覺現今新生代的早熟?
四五歲上《殘酷一叮》賺15秒至15日成名。一早出嚟行,出來威。
八九歲已經談戀愛,性教育永遠追不上性好奇的偷步。
十三四歲開始做生意,和同學促銷劈價,上e-Bay與陌生人交易,拿玩具潮物套現。
十七八歲就創業想發大財,開舖開闢市場開股東大會,拿關係、青春套現。
二十三四歲歷盡社會滄桑,樓股成敗轉頭空。娃娃臉極速老化,未及急凍,已經過期。

三十歲前想退休。千瘡百孔,香蕉和蜜桃都早熟過頭,到爛。
有說是消費主義惹的禍。現代的孩子,由出生那一秒就被消費主義湊大,流着消費者的血。他們生來就嘗到物質文明的千嬌百媚,購物的高潮更來得早、又真。自60年代,嬰兒潮一代被譽為推動經濟多個層面的舵手,現在,歐美國家全面相信「tweens」的影響力勢將取代他們的父母,成為主宰下半個世紀經濟的大帝。(「thetweenmarket,willdrivetheeconomythroughoutthenexthalfcentury」)。
未曾夠秤成為「teens」(青少年),但又不再是兒童,介乎kids與teens之間的be"tween",就是推動市場經濟的新引擎:tweens。所以有說是8-12歲,但也有定義為9-14歲,總之是小學尾中學頭的一群「中童」。NPDFunworld市場調查指tweens投入市場的新錢(newmoney)有30億美金之多,受惠於父母以零用錢償還聚少離多的內疚、祖父母嬌縱地援助經濟。Tweens手執一大筆花花碌碌的disposableincome,市場提早覬覦,發現視這批荷包肥美不知世界艱難為數甚眾的一族為目標觀眾,去勾引他們的話,那是另一個未被開發的金礦。
以前,中童商品,會把廣告對象定為父母,他們才是decisionmakers;今日,幾多家庭仔女話事,變相仔女統治。商品開發定位、廣告對口單位,移到中童身上,這一代tweens,高度自治,「我要乜要乜」訴求明確,更積極當家作主,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樣樣有意見,直接間接活躍干預家庭中央消費事務,對品牌的修養、虛榮、熟練,嘆為觀止如久經戰陣的世故消費者,是家庭的主子,也是父母的購物顧問,他們影響市場是雙線的:自己的錢、父母的錢,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而他們既是現在,又是將來!
早在十多年前,我們已經和客戶ChaseManhattanBank開墾未成年消費者的市場播種,和商台搞idclub、Manhattanidcard,單是設計超多款不同的cardfaces,已經有幾本電話簿的厚度。別以為他們未夠秤申請信用卡就是浪費,youownthem,youownthefuture,日後收割。恒生銀行的智多kid戶口也是,真正提早「收𡃁」,將來他們同你friend。時裝品牌CalvinKlein、Abercrombie&Fitch等,推出一系又一系列販賣tweensbodyimages的廣告去打開這一層市場、去buildbrand,因為「ifyoucanbuildbrand,youcanbuildprice」,減價就是促銷,不是賤賣,加價是增值,不是搶劫。現代社會氛圍,令tweens更早發育,更急不及待發展一種自我感、身份價值和自我形象,利用消費去建構自己。
當然,tweens這年齡層的細路從來都存在,但以前他們不足為患,小學尾還是一嚿飯,form1仔仍是一隻鵪鶉,經濟又不自主。父母太忙、廣告太正、shopping太亢奮、消費主義太萬歲,高速把他們「叮熟」,劏得。
「Kidfluence」信號確認,「borntobuy」的tweens,一邊被市場蝗蟲噬溶,一邊享受人不風流枉中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