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越來越年輕化,不少死者留下年幼遺孤,每年全港約有1,000多名孩子的父或母是因重病或癌症去世。莫以為稚子無知,毋須安慰他們的小小心靈,屯門醫院兒童及家庭哀傷輔導中心的心理學家指出,六成孩子會因喪親而情緒波動、一成會做出自殘等反常行為,學業退步及退縮是明顯喪親反應,應及時給予輔導,否則在成長過程中留下烙印,也容易學壞。 記者:梁洵瑜
讀一年級的浩仔,爸爸因肺癌去世,對於浩仔來說,爸爸是他的大英雄,「Daddy好叻,係大英雄,有一次我跌咗落條大坑渠,好驚,Daddy一手就救起我」。
當英雄不見了,以後都不再出現的時候,浩仔很不開心,成績都變差。「覺得有陣時好悶,功課好難做,唔知點算」。媽媽林太說,當丈夫去世初時非常徬徨,好麻木,帶着兩個兒子感覺前路茫茫,「浩仔初時好掛住爸爸,功課交唔足,字體好求其」。
幸好他們一家人都來到這個中心,有社工及其他家庭支援輔導,一些受過訓練的中學大哥哥大姐姐「EQ愛心大使」陪伴浩仔做功課及課餘活動,「佢唔開心可以同啲大哥哥玩」。浩仔也說:「我好鍾意同啲大哥哥玩,𠵱家開心咗好多」。
兩母子各有各喊
現時九歲的Jacky仔,就是浩仔最鍾意的大哥哥,到廸士尼樂園玩,都是由Jacky照顧他。但其實Jacky同樣是喪親的孩子,在他5歲時,年輕父親因突發性心臟病猝逝,留下母親與他。
其母趙太說:「當時我哋兩個各有各喊,我喊佢又喊,但佢好乖,佢會走嚟畀紙巾我」,哀傷圍繞着兩母子。趙太足足一整年不想說話,Jacky學業退步,英文默書只得4分。後來兩人參與中心的活動及輔導,才慢慢改變過來。
11%會撞牆𠝹手
該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何鳳珠博士稱,越來越多人因癌去世,部份年輕的會遺下年幼孩子,估計每年全港約有1,000這些遺孤。喪親孩子容易有情緒或行為轉變,該中心研究顯示,62%喪親孩子有情緒波動、50%孩子的專注力變差、11%會傷害自己,「撞自己埋牆,好多會𠝹手,仲會用圓規拮自己,甚至有7%曾經想過自殺」。當喪偶的家長未能處理好自己內心的傷痛時,同時又要面對孩子情緒或行為轉變,「唔少家長都會打佢哋,但打完又覺得好內疚」。但她強調喪親孩子應及時接受輔導,否則情緒或行為轉變會在成長過程中造成長遠影響,如學業從此倒退,孩子會視自己為失敗者,日後會感到自卑,也容易學壞。
個案一︰抱住BB安心離世
「有一個爸爸,身體已經好差,但總係放唔低,佢個女只有兩歲半,個仔得手抱咁大,有一晚,我哋同佢安排同啲細路一齊好舒服咁坐喺梳化度食飯,佢知道我哋會好好睇住佢哋,個爸爸就喺晚餐嘅時候,抱住個BB仔去世。」
--何鳳珠博士認為,最重要是令末期病人安心離去。
個案二︰球星敬禮感謝照顧
「有個足球明星,佢自己知道自己唔得,臨終嘅時候差唔多講唔到嘢,佢同我講,唯一令佢走得唔安樂係兩個女,唔知佢哋以後點算,我同佢講,一定會幫佢太太同一對女兒,佢後來已經講唔到嘢,只對住我Salute(敬禮)。」
--何鳳珠博士當年就是因為此個案,決定開拓兒童及家庭哀傷輔導中心服務。
喪親孩子的各種情緒及行為反應
情緒反應
傷心、憤怒、內疚、失去安全感、怕黑、怕獨處、失去自信心及情緒反覆
行為反應
變得退縮:被動、沉默、離群
變得激烈:發脾氣、打架、惡意破壞
行為倒退:撒尿、咬手指甲、吮手指
早熟:變得成熟乖巧懂事
過份依賴或不聽從家長指示,容易大叫
思維與學習能力
成績突然進步或退步、欠交功課、發呆
身體反應
失眠、發噩夢、頭痛、食慾減退及缺乏精力
資料來源:兒童及家庭哀傷輔導中心
兒童及家庭哀傷輔導中心簡介
服務宗旨:協助喪親孩子及家庭面對喪親打擊
輔導:臨床心理學家或社工為孩子和家庭提供心理評估及輔導
EQ愛心大使計劃:經培訓的中學生任大使,與喪親孩子一同做功課及活動
聯絡電話:24686388/2468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