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Apple:DDT污染海水鯊魚雌雄難辨<br>過度捕魚令本港水域僅存白點竹鯊

GreenApple:DDT污染海水鯊魚雌雄難辨
過度捕魚令本港水域僅存白點竹鯊

海水污染的禍害,即使是海上最兇猛的鯊魚同樣遭殃!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最新研究指出,過度捕魚及海水污染不但令本港發現的鯊魚種類,由數十年前的14種下降至現時僅存唯一一種白點竹鯊,海水內的農藥物質DDT更有可能令竹鯊擁有雙重性徵,雌雄難辨!

高峯期有十多種鯊出沒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環境保護幹事鄺力存表示,本港在1970年代末期,仍有十多種鯊魚蹤迹,每個種類約有一至兩條。隨着附近海域受到污染,現時剩下的鯊魚品種僅剩白點竹鯊(學名:Chiloscylliumplagiosum),牠們主要出沒於南丫島及香港仔一帶水域,他說:「以往曾經喺避風塘一帶見過鎚頭鯊,又喺蒲台島見過黑鰭礁鯊,但𠵱家機率非常微。」
鄺力存表示,難以估計本港白點竹鯊的數量,但於03至04年的研究顯示,白點竹鯊正受海水污染影響。研究人員在牠們身上發現,有農藥DDT(又名滴滴涕)積聚於脂肪內,「有部份是經過長時間累積,也有部份是新發現的」。他估計鯊魚體內的DDT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來自珠江三角洲區域,當地部份農民非法使用DDT;另一來源則是漁船底的防污漆。他解釋,防污漆用以防止海洋生物附生,本港每年至少用上5,000公噸,當中包含的DDT可令海洋生物產生性畸變。
浸大生物系講座教授黃銘洪表示,DDT通常令抵抗力較低的生物如蝸牛,甚至食物鏈的浮游生物及小魚變性,一旦捕食性的鯊魚吞食了牠們,鯊魚也會受DDT影響,導致性畸變。

26地區港DDT濃度最高

他又說,世界衞生組織曾經於04年量度全球26個地區DDT濃度,以香港濃度最高。世衞最新一份量度報告應該快將發表,預計本港情況不會有明顯改善,「DDT喺內地依然用緊,農藥都含DDT,當佢哋從陸地流向海洋時,就會俾啲海洋生物食咗,逐步禍害海洋生物」。
記者:黃嘉寶
逢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