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承熙血洗校園,專家指這揭示了「移民1.5代」融入異國遇到的挫折感和自卑心,還有和父母之間的代溝問題。父親趙成泰當年移民美國,本來是為了讓一對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機會,想不到卻為性格孤僻的兒子趙承熙帶來連串挫折,將他趕入絕路,製造了一個「美國夢碎」的悲劇。
據趙承熙的81歲外公指出,外孫趙承熙自小不愛說話,表達能力有點問題,對至親也不瞅不睬,令父母困擾。由於爸爸趙成泰經濟拮据,擠在首爾郊區一個陰暗的地庫單位,覺得留在首爾難以維生,決定遠赴美國尋求發展,最重要還是為了給子女更佳的教育環境。趙媽媽與父親通電話時間中談到女兒趙舜卿(譯音)在一級學府普林斯頓大學畢業時,會顯得特別雀躍。
自小孤僻寡言受歧視
「移民1代」是指成年後移居美國,在經濟上站穩腳跟,「移民1.5代」是指年紀幼小就移民。趙承熙屬於「移民1.5代」,8歲隨父母移民美國,當時只有小一學歷的他,不諳英語,對他來說很不好受,因為他一下子變成少數族裔,又要融入一個截然不同的新文化,自小孤僻寡言的他,遇到挫折重重。維珍尼亞州又是一個白人優越感強烈的地方,高中時已飽嚐種族歧視的苦況,不時被人找碴。亞裔學生常常被當地人以侮辱性字眼「Chink」來稱呼。
姊姊讀名校加重壓力
受到欺凌的趙承熙很可能與家人有嚴重代溝,無人開解,姊姊在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對他來說又是另一重壓力,因為南韓傳統觀念上,重男輕女,父母都期望兒子的成就比女兒高。同樣身為移民1.5代,在紐約一家電腦防毒軟件開發公司工作的姓金韓裔移民說︰「為甚麼要移民?為甚麼父母對英語和美國文化一無所知?這些問題我埋怨了很久。」他想得通,透過投入工作、結識朋友來舒解厭惡情緒,但趙承熙卻選擇了進一步封閉自己。
如果戀情順利,或許可以幫助趙承熙走出黑暗,但他偏偏在愛情路上同樣受挫,暗戀希爾舍卻得不到回報。馬里蘭州華裔心理醫生宋志穎說,異族戀情往往面對更多挑戰,家庭、文化、信仰各方面都有差異,應付得不好就會出問題。
美聯社/路透社/中新社/南韓《朝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