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streetfashion有幾掂?只要睇吓RMC唔只吸引日本仔,連美國hip-hop友、籃球明星都爭住買就知道掂。最近有本外國街牌天書《STREETWEAR》訪問了全世界40多個街牌掌舵人,本地薑Know1edge和Dusty也榜上有名。佢哋異口同聲表示在香港做街頭服,一定要比外國人更曉streetfashion文化,仲要堅持風格立場,才能站穩腳,開拓外地市場。
記者︰陸俊雄
攝影︰伍慶泉
要比外國人更了解街頭文化
《STREETWEAR》提到的香港街牌Know1edge,是8Five2在04年創立的品牌,現時在美日已有70多個售賣點,創辦人Brian是香港第一代板仔,86年開始以板為伴,他用「Thisismylife」來形容對踩板的情意結。
「要衝出香港,Brian認為就算有connection也不夠,還要表現得比外國人更了解街頭文化,要隨時搭得上嘴,外國同行才會尊重你,跟Alphanumeric、Haze等合作機會就是如此得來。」他認為其他本地街牌暫時未能衝出香港,可能就是欠缺這種深入認知。
為了要不斷求進,Brian將新季衫的布料由香港或中國製造,改為QC得更好的貴價加拿大布料;最近又成為首個本地品牌與美國NewEra合作;更會第一次參與7月4日在巴塞隆拿舉行的「Bread&Butter」tradeshow,與各國街牌交流,不斷尋求衝出香港的法門。
作者行內打滾15年
《STREETWEAR》作者StevenVogel在街頭服界打滾15年,曾替德國雜誌《StreetWearToday》做寫手,籌辦過行內盛事「Bread&Butter」tradeshow。今次他出版的潮流書,在英美日港等地找來當地街牌揸fit人分享創業經過和品牌歷史。
整部書主要分兩部份,先是各大街牌的訪問,如1980年起家的Stussy,其創作總監PaulMittleman透露品牌發源地是美國加州南部;又有日本潮流教父藤原浩,他認為今日的streetfashion是源自70年代尾的punk而非踩板。另外,亦加插影響街頭服發展的雜誌、網頁等,是本關於街頭服一切文化發展的誠意之作。
港人要創本地潮流圈
Dusty現時在台灣和新加坡有30多個售賣點,創辦人阿Paul覺得Dusty能榜上有名,是與品牌自97年起捱到今日仍屹立不倒有關:「經濟不景捱過,無人賞識試過,但最重要是堅持做自己喜歡的風格、喜歡的事。事實上很多同期的街牌現在都不見了。」阿Paul謂當初創立Dusty是興趣行先,他們幾個拍檔同住公屋,為了有自己品牌而四出借錢集資。「要成功就一定要學懂消化外國街牌再為己用,人人都做A時,我不理會,了解別人精髓,然後做好自己。」
雖然強勁的人際網絡對創業有幫助,但阿Paul覺得運氣和時代都好重要。「那時流行的街牌不多,當年幸運識到一班外國街牌中堅分子,所以便早別人一步開拓市場。現在太多新牌出現,要佔市場一席位,新牌不妨嘗試打造新圈子,推廣另一種新街頭文化,裏原宿就是這樣產生,何來靠外力支持?」
二線街牌前進遇阻力
adlib負責人阿魚︰「試過有客人買牛仔褲因香港製造而唔買,所以要在外國成名後才被本地人欣賞,現在我們正和台灣周董的品牌Phantaic合作搞新嘢。」
Hea……負責人Koby︰「香港潮流轉變太快,不似美國,而且香港年輕人看雜誌跟星着衫,沒有明星穿的牌子在本地就會唔好賣。」
Nevertheless負責人Stanley︰「打不進外國市場係因為欠本錢和傳媒報道。和外國二、三線街牌比,香港不會輸,但與大牌如Bape比,配套就不夠好。」
潮人撐港牌
我欣賞Know1edge牛仔褲,拉鏈車線等做得很好。
美國好buyRMC是因為高質布料和刺繡技巧。
Dusty的graphictee很有意思,襯牛仔褲最好。
RMC應該要上榜,因為佢玩刺繡,具中國風味。
Know1edge街頭服的質料不錯,我有朋友係佢fans。
我鍾意Dusty的tee,圖案簡單又有個性。
RMC早登陸美國市場
RMC全名為「RedMonkeyCompany」,創辦人兼設計師MartinKsohoh原名李一鳴,本身沒有讀過任何時裝設計,憑努力和對精工刺繡的熱誠,在2000年成功創立品牌,更有支線YOROPIKO。2004年開設RMC專門店,曾為軟硬設計牛仔褲,又與NewBalance合作推出限量波鞋,更成功打入美日市場,最貴一條牛仔褲可賣至$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