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研究美英校園槍擊案的利物浦大學心理系教授坎特(DavidCanter)指,槍手在校園大屠殺後吞槍自殺,通常是個人受極大侮辱,心理處於極度憤怒和絕望,希望透過同歸於盡來報復洩憤。
將自己化為判官進行審判
近年研究美國校園槍擊案的本港城市大學犯罪學課程主任黃成榮也指,大部份兇徒曾受同輩或老師欺凌及歧視,有寃難訴,遂將自己化為判官進行審判,藉大屠殺引起關注,「好多兇徒行兇前都會講過『IamnotOK,youarenotOK』(我唔掂,你都唔掂)呢類說話,即係打算同歸於盡。」
黃成榮又指,南韓人深受美國文化影響,性格較為剛烈,加上留學外國,壓力甚大,一旦遇到挫折便易情緒失控。
犯罪學家黎定基則指,冷血兇徒殺人時臉露笑容,顯示他已歇斯底里,並將所有人當作「對佢唔住、有侵略性嘅敵人」,殺之而後快。專業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羅志華則稱,大屠殺兇徒多患躁狂憂鬱症,憤怒下失去判斷力,殺人後情緒得到抒發,便會憎恨所犯的錯而自殺。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