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市場優勢 增幅逾通脹<br>超市㩒住搶貨品狂加價

藉市場優勢 增幅逾通脹
超市㩒住搶貨品狂加價

【本報訊】糖又加、鹽又加,成日咁加由佢話,其實無他,只因超市幾乎操控副食品市場。消費者委員會調查發現,超市貨品去年價格升2.2%,「跑贏」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其中食油加價逾一成,部份麥片及豆豉鯪魚罐頭更加兩、三成。超市辯稱是原材料加價,但立法會議員及供應商都指,超市早已將部份成本升幅轉嫁予供應商:「𠵱家只係搵藉口加價!」

豆豉鯪魚加幅達25%

消委會調查華潤萬家、百佳、惠康共200項貨品,發現去年整體平均售價較前年升2.2%,高於同期通脹的2%。當中以主要食糧的「食油」升幅最高,達10.4%,其次是牙膏、茶包、洗髮水等市民常選購物品,售價下跌的只有芝士、果仁及即溶咖啡。
若仔細分析個別產品,部份價格加幅極高,如超級即溶純味麥片加價32.2%至19.3元、珠江橋牌豆豉鯪魚加25%至9元、獅球嘜精選橄欖油加20.1%至43.7元。加幅逾一成的還有高露潔超感白牙膏、立頓金裝奶茶、淘大金標生抽等。
另外,超市個人護理用品在05年曾因藥房競爭而減價,但今年的牙膏、洗髮水等,已錄得升幅。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郭琳廣說,難界定超市加價是否合理,但強調報告可供消費者作參考:「一個精明消費者,如果去到隔籬嘅辦館,發現啲食油可能只係加咗5%,可能會走去嗰度買。」
百佳發言人反指,去年原材料價格上升,像食油的供應價普遍升了30%,但超市盡力穩定價格,故售價只錄得10.4%升幅;罐頭原材料也升20%,但售價只升2.2%。惠康也指,貨品價格上升是原材料價上漲及人民幣等滙率波動引致,超市已盡力維持低價格。

收上架費已轉嫁成本

但食糧供應商通泰行負責人李廣林「踢爆」超市的說法。他說,超市早已透過增加上架費、及要供應商減價等方法,將原材料加價成本部份轉嫁予供應商,他批評超市只是想「賺得更盡」。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說:「士多辦館越來越少,市民無得揀咪焗住買貴嘢囉。」中文大學市場學系副教授蘇麗文建議,訂立跨行業的公平競爭法,有助界定超市是否濫用市場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