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飛灰,不作浮塵……寧為耀目流星,迸萬丈光芒,不羨永恒星體,悠悠沉睡古今」,英國作家JackLondon對堅毅人性的細緻刻劃,成為末代港督彭定康,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勉勵港人不屈不撓精神的名句。當時為行政局成員,現身為滙豐銀行140年來首位華人大班的鄭海泉,聽到記者重述上述詩句,豪情壯語地說:「我對香港從來無失過信心……香港係有種價值存在,會繼續發光芒……」 記者:劉美儀
坐在雄視維港兩岸景色的大班辦公室內,這名土生土長的「香港仔」與記者回顧香港過去10年受到的連番衝擊,他說,有關震盪程度是前所未有「咁厲害」,但港人在艱苦中奮鬥展現的力量,「我覺得應該受到世界人士尊重」。亞洲金融風暴、沙士、對特區政府管治能力的質疑,頃刻間香港方寸大亂,即使與82年中英談判期間的信心危機相比,他認為,前者雖延續數年,但沙士的恐慌卻是史無前例。
這裏有許多溫暖動人故事
「82年係有信心危機,啲人係咁去攞護照,但唔使驚死(沙士)」,由於對病毒全無認識,人人自危,「嗰時入𨋢無人肯㩒掣,淨係用支筆掂一掂」,回想這些片段,「𠵱家就覺得好笑」,但當時全港確實處於水深火熱中,不論貧富,港人都是寒天飲水,冷暖自知。
香港是彈丸之地也是福地,港人胼手胝足,總算挺過那段時間,要羅列這個小島的優勢,人人都可如數家珍:法治,基建、金融體系完善,香港人「肯捱肯搏」,靈活變通……不過,撇除這一切硬件軟件後,香港的核心價值在哪裏?港人有甚麼獨特的DNA,是其他要迎頭趕上的國際都會,無法複製、無法超越的呢?
鄭海泉覺得,香港最難得的地方之一,在於優秀的人民精神及公民品質,「香港人嘅正義感係好犀利」,特別「對道德判斷有堅持」、「肯付出」、「伸出援手」、「有溫情」……這裏有「好多細小故事,十分溫暖動人」,無數個「好人好事」天天發生,「加埋一齊」令這個被外界視為只講實利、拜金至上的國際都會,成為更加健康溫情的社會。
誠然,七百萬人中偶有出現早前連拾荒阿伯「都蝦」、「僅餘四百幾蚊都搶」的社會敗類,但整體上鄭海泉相信港人普遍存在一份正義感及同理心:「我從來未見過一個社會,好似香港人咁,有乜嘢事肯咁願意行出來,為其他人做嘢……好多人鬧香港人自私自利,事實上逢親有事,香港人係最肯企出來」,特別在大是大非的危機裏,港人「絕唔會扭黑為白……唔理佢睇法啱唔啱,香港人係願意講出佢心裏面嘅說話」,彷彿在沉思中的鄭海泉,以肯定語氣拋出這個結論,「香港人係有勇氣嘅」。
作為內地面向國際的橋頭堡,他深信香港鼓吹的優秀價值觀及公民質素,潛移默化下,對內地以至周邊地區,會發揮正面影響。
「好多嘢要成代人解決」
雖然很多人質疑中港日趨融合,利益前提下,本港只會被牽着鼻子走,但鄭海泉不認同,放眼今天「你去內地做生意,仲有邊個會認為transparency(透明度)唔啱?有邊個會話唔做壞賬係唔啱?integrity(正直)係唔啱?」當然,任何事不能一步到位,一個發展中國家:「好多嘢要成代人時間去解決」。
今日香港似乎已走出黑暗,鄭海泉卻深刻體會一個道理:「花無百日好」,他深信港人有能力,面對未知的將來,都有足夠力量拼搏捱過,從低谷中「再返上嚟」,但是總結十年回歸經驗,他認為,香港要謹記居安思危,千萬不要在經濟大好形勢下沖昏頭腦,自吹自擂,因為經濟周期循環,是不變的市場定律,順境不會長流不息,但逆境來臨要保持平衡心態,「差嘅時候,亦唔會永無止境,困難終會過去」。
回歸10年倒數75日
鄭海泉簡歷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兩名女兒
年齡:59歲(1948年香港出生)
學歷:1973年畢業於中文大學並取得學士學位
其後赴新西蘭深造,並獲奧克蘭大學經濟學系哲學碩士
事業:
1978年加入匯豐銀行
1982年起加入集團策劃部
1986年獲委任為首席經濟研究員
1989年借調至港府中央政策組
1992年返匯豐任經濟及業務策略研究部高級經理
1994年獲委任為財務總監
1995年6月出任總經理
1995年11月擢升為執行董事
1998年被委任為恆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2005年5月出任匯豐銀行主席,為匯豐逾140年來首位華人主席
公職:
行政局議員(1995-1997年)
立法局議員(1991-1995年)
港事顧問(1994-1997年)
現職任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首長級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委會主席等
榮譽:
2005年7月獲金紫荊星章
2005年12月獲頒授中文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及公開大學榮譽工商管理博士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