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出產了不少同性戀電影,像《藍色大門》、《十七歲的天空》。《刺青》在第57屆柏林電影節中擊敗32部同志電影,獲得最佳同志電影泰廸熊獎。電影中兩位主角的性格搭配,有點像年輕版的《蝴蝶》,同樣是一個克制,一個任性,不過論演技,梁洛施與楊丞琳的表現,顯然不及《蝴蝶》中的何超儀與田原。
可愛教主搖身一變,成了色情網站視訊女郎,可惜楊丞琳演得較好的部份,只限於可愛淘氣的一面,演悲情戲,她顯然駕馭不來,連落淚也相當勉強。梁洛施在《伊莎貝拉》中教人眼前一亮,這次飾演性格沉鬱的大姐姐角色,表現大不如前。她一味板着臉孔,層次感不足。
《刺青》講述年輕刺青師傅竹子(梁洛施飾),遇上率性的視訊女郎小綠(楊丞琳飾),兩人曾在9年前相遇,當時小綠只得9歲,小綠一直把當年的相遇視為初戀。一個9歲的女孩已有愛之初體驗,聽起來相當匪夷所思,電影就在這種游離於現實與非現實的氛圍下鋪展開來,體裁像小說多過電影,跳敍的表達手法只能做到不紊亂,未能製造驚奇。周美玲的導演技巧頗為生澀,她同時擔任《刺青》的編劇。此片屬「編」勝於「導」的作品,電影的出色之處,在於劇本中的兩個隱喻和一個延伸。
先說延伸。傳統觀念上,看色情網站的皆為男性,《刺青》安排小綠在網上表演脫衣秀,匿名的竹子坐在電腦前窺看。這劇情甚是突破,赤裸裸地揭示了女人可以跟男人一樣喜歡獵奇,在暗處也有猥褻的一面。
兩個隱喻。其一,竹子兩次和女伴上床之際,親人皆遇上災禍。竹子把橫禍歸咎到自己身上,第一次災禍令她不敢再愛;事隔9年,迷信才得到破除。現實生活中,把同性戀視為洪水猛獸者,大有人在。
「男人刺青是為了彰顯力量,女人刺青則是標誌愛情。」電影下了這麼一個結論。說法中肯,但用來詮釋這個說法的劇情,卻對男性極盡踐踏之能事。《刺青》中的男角一概楞楞儍儍:竹子的弟弟低能,調查色情網站的年輕探員口吃,酷愛刺青的小混混膚淺──這構成《刺青》的第二個隱喻,在導演眼中,世上似乎沒有一個男人像樣。男人都不是好東西,女人踏上同性戀之路,都是被男人逼出來的。偏激的觀點,但也反映了一部份的事實。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