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足球壇九十年代初的「東南大戰」(東方對南華)幾乎場場爆滿,至去年甲組聯賽賽事只有幾十名觀眾入場,難怪有人形容「本地球壇已死」,一場「爆棚」波又是否代表本地波「翻生」呢?
要賴球會銀彈支持
事隔13年再度入主南華的羅傑承說:「我賽前只預計約6千人入場,今次爆滿令我很興奮,希望今次是一個好開始,繼續吸引不同層面球迷入場。」傑志總領隊伍健則說:「要球市真正有復蘇,有三大要素,就是南華和香港隊有好成績,以及有球星出現;現在南華已有好成績,但本地波仍欠新星,港隊成績亦平平;要三方面相輔相成,才能令本地球市復蘇。」
足球評論員鍾志光說,九十年代初,愉園、南華、快譯通及東方等球隊百花盛放,是本港球壇的一次高峯期,「96年時快譯通對南華喺大球場上演,有成3萬人入場睇,千禧年先開始衰落。」他認為球壇衰落非因球迷被外國賽事吸引而捨棄本地足球,而是欠缺有心人投資:「近年球市低落,隊波成本已經好少,又冇人肯贊助,限米煮限飯,咁點會搞得好?球迷係想睇好波,只要有好波睇,球迷會入場,呢場波(南華鬥傑志)就係好例子。」
鍾志光說,去年降班獲挽留甲組的南華及富地區特色的和富大埔,今季的表現出色,為球迷帶來了驚喜,但能否延續這個高潮,則有賴球會銀彈支持,以及足總能否把握機遇推廣本地足球。
本報記者